同性戀:請給愛一個平等的機會
電影《刺青》
【雖然有了同性婚姻法并不是每個同志都會去結婚,但這是一種平等的權利,爭取這種權利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
ELLE:目前對同性戀群體來說,最難的境遇是什么?
程青松:婚姻沒有合法性,感情缺乏安全感。
ELLE:同性婚姻法重要在哪里?
陳青松:雖然有了同性婚姻法并不是每個同志都會去結婚,就像有婚姻法并非每個人都會結婚一樣,但這是一種平等的權利。英國同性婚姻法通過后,同性戀滿18歲可以結婚,但異性戀是16歲,還是不一樣,還是有歧視,所以他們繼續(xù)爭取這兩年的權利。
ELLE:即使同性婚姻法通過,不等于歧視就消除了。
程青松:對,但有了這個,異性戀就會知道,“奧,同性戀也能結婚了”,會更快消除歧視。為同性戀爭取平等的權利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
ELLE:你曾說在我們這個社會里,看不見的暴力和歧視并不稀少,有的人雖然對你說“我不反對同性戀”,但骨子里還是歧視的。什么是骨子里的歧視?
程青松:骨子里的歧視就是先天接受的教育導致的思維方式,就像我們接受的性別教育,古代說女人就該三從四德,現(xiàn)在說女人就該洗衣做飯,這些來自教育,形成文化,很可怕。而同性戀恰恰是反對男性沙文主義的:我是男人,我不去做男人做的哪個事,我選擇另外的取向,這本身是對男權社會最大的解構。福柯專門闡述過,一個文明如果不能接受同性戀,就還不是一個文明的社會。
ELLE:怎么才能消除這種歧視?
程青松:需要時間,也需要教育,普及常識。我十四五歲就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剛開始非常害怕,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異性戀教育,突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不喜歡女生,怎么辦?后來無意中翻開《紅樓夢》,看到里面有關于同性戀的描寫,才開始了解原來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現(xiàn)在西方中小學已經(jīng)有關于同性戀的教育,臺灣也有,生理書里面會寫到同性戀是怎樣的,但我們國家還沒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