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既要望遠,也要探知腳下
古今中外,能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詩歌題材廣泛,囊括感時、憶舊、贈別、詠物、述懷等,無不因為詩人向讀者傳達了真善美而被人們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很多詩人、學者認為,詩人有義務有責任通過詩歌,向讀者傳遞真善美,從而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在文化取向多元的今天尤為重要。
反思詩人面對城市時的猶豫
中國當代詩人在城市的街頭猶豫了、遲鈍了,而在面對鄉村事物、自然山水、親情友情時是那么嫻熟、練達。從朦朧詩到當下,詩壇缺少城市題材的有影響力的作品,當代詩歌需要自覺地進入都市的日常生活。1984年,詩人商子秦寫的詩作《深夜,延點車……》中充滿了城市的符號。評論家李魯平認為,這首詩主要是對時間的思考,而非都市生活的感受和情感,改革開放之初的都市書寫多屬于公共話語和宏大敘事,并非嚴格的都市敘事。
都市的街道、路燈、公園、住宅區等,本該與鄉村的田埂、池塘、竹林等一樣讓人感覺到親切,許多歐洲、美洲的詩人為我國詩人的創作提供了借鑒。智利詩人羅貝托·波拉尼奧在他的詩歌中,經常從都市的街頭出發,來到咖啡館、廉價餐館、電影院等。在他看來,女孩跨上摩托車消失在街道的另一頭,如同鄉村女孩和她的背簍、羊群消失在村口、山梁。
對優秀的詩人來說,每一次寫作都是自創語調、自設結構、自營修辭,進而攀登風格技藝的峰頂。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出發,在紙上自加難度開掘新隧。詩人王學芯認為:“一首好詩一定是詩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也讓讀者看到和想到,在語言和想象中讓人感到震驚,同時還有一種模糊性,讓不同的讀者隨著閱歷的豐富產生感悟的變化。”詩歌是在回望和想象中的有感而發,詩人趙曉夢就是把自己熟悉的事物、觀察的自然、想象中的鄉村、走過的春夏秋冬等寫入詩歌,在她看來,只要保持對生活的耐心、對世界和人生的痛感,詩歌就會不請自來。
關注人們向往的詩意生活
2017年播出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曾引用了詩人丁可的作品《母親的專列》,這首詩感情深沉、行文樸實,沒有任何技巧卻催人淚下。詩人黃惠波認為,詩歌要撥人心弦、感人肺腑、發人深省、催人奮進,必須是鼓舞人的。反對詩歌創作故弄玄虛、堆砌辭藻,也反對在自己的小情緒里無病呻吟。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詩人不應該浪費時代給予的養料,應該走出自我的桎梏,在更廣闊的世界里探尋詩歌精神,在新時代的生活中關注人們向往的詩意生活。
詩歌不是抽屜文學,而是承擔著重要的人際交往功能,發揮著“興觀群怨”中“群”的作用。詩是自我的,也是公共的,關鍵在于說出眾人想說而未說出的公共經驗、感受,抵達語言尚未抵達之處,引發共鳴。評論家劉向東認為:“當今的詩歌作品,有的是對本真的世俗生活和個人經驗的表達,但缺乏對歷史生活中個人處境的深刻表達,消解歷史深度和價值關懷,不小心就滑向私人化的小型敘事;有的雖然有精致的形式和不俗的精神質地,但缺乏對歷史和生命、生存經驗的有效處理,有時凌空高蹈,有時陷入迷思。”
因此,劉向東期待一種新的寫作修正兩方面的缺失,期待詩人創造性地以出世的目光寫入世的詩歌。詩人從個體的主體性出發,以獨立的精神姿態和個人的話語修辭方式,去處理歷史、文化、語言和個體生命中的問題,使詩歌在文學話語與歷史話語、個人化的形式探索與寬闊的人文關懷之間,建立起一種富有包容性的能動關系。
重新審視古詩傳統
美國詩人龐德不懂中文,吃力地透過幾層障礙來讀中國古詩,但中國古詩的光輝透過幾層障礙仍使他迷醉,他翻譯的李白的《長干行》等作品,經常被編入美國人喜歡的詩選。除了形式上的變化和一些硬傷,樸素的譯文與龐德自己創作的復雜詩歌全然不同。“也許國內的讀者應該像龐德那樣,以初次相遇的驚奇去看待中國古詩。西方現代派詩人在中國古詩中尋找靈感,我們則服膺于西方的現代派,這是一個有趣的錯位。這提醒我們,在望遠的同時,也要探知腳下的土地。”評論家秦立彥說。
“我們需要用另外一種眼光,來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傳統不是天然地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而是屬于努力學習它的人。”秦立彥認為,“中國古詩傳統對當代詩人來說是有些外在的,我們對詩人艾略特的熟悉程度或許超過了杜甫。而龐德告訴我們,在新的情境、新的眼光下,古典可以煥發青春,成為作家活的源泉。”
昌耀的詩歌面貌,很大程度上來自其高古的高原詞匯、鋪張的虹吸句式、峭拔的語言;洛夫超現實主義的遒勁詩風,如果抽掉其漢語傳統的典故與互文,其陌生化沖擊將大打折扣……這些都指引人們走出一條對話古典的詩歌發展之路。評論家沈健認為:“回到古典詩歌,將古技法、古詞匯、古音韻引入新生活并予以重鑄,把古典漢語的精氣神提煉出來,遷移到當下日常生活場景并復活其充沛的表現力,使之與口語、網絡語言、方言等融匯,將為日趨空洞的漢語注入活力。”
業內人士認為,漢語新詩不僅自身處在巨變中,而且與西方現代詩歌實時互動激發。通過對話中國古代文史哲傳統,汲取典籍中的智慧,吸收地方文獻中的俚曲、傳說中豐沛的營養,漢語新詩就可既保持“別求新聲于異邦”一翼,又強健“別求新聲于古典”一翼,必將步入新境界。(黨云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