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錯銀龍鳳紋銅盒:鉤佩流云南楚風
名稱:戰國錯銀龍鳳紋銅盒 時代:戰國 級別:一級 尺寸:通高15.2厘米,口徑18厘米, 重1587克。 來源:1985年長沙長嶺楚墓出土 今藏:長沙博物館
潘鈺
長沙楚墓是南方楚文化的代表性遺存,其墓葬形式對研究楚文化的南漸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長沙楚墓中出土的文物雖不及江陵、隨州等地大墓所出,但也不乏做工精良的逸品,戰國錯銀龍鳳紋銅盒便是其中的代表。
1985年深秋,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區西南的長嶺一帶發掘了一個埋藏豐富,跨度從戰國到漢代的古墓葬群。在其中的一個小山崗上,編號為M7的墓葬因為被盜,起初并不顯眼。該墓為一座戰國秦漢時期南方地區最為典型的土坑豎穴墓(即在平地上豎直向下開挖出墓坑),墓主被放置在一層槨室、二層棺室的內部,棺室腐朽嚴重僅存痕跡,墓主的遺體也因長沙地區酸性土質的侵蝕而蕩然無存。清理到最下層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在棺底發現了一塊精美的雕花木板,這種木板,正是楚系墓葬中習用的葬具——笭床。此墓與著名的馬王堆漢墓葬法相似,葬具四周都填充了有很好防腐隔氧作用的白膏泥作為密封層。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墓葬沒有被盜,應是可以發現重要文物的。但在發掘之初,盜洞就赫然出現在了墓口。原來,此墓早在唐代就已被盜墓者覬覦,槨室中的文物早已蕩然無存。就在大家都認為這又是一座價值不大的空墓時,接下來的清理卻有了重要發現。考古工作者在棺槨的西側竟然發現一個保存完整且沒有被擾動的“外藏槨”,揭開木制槨蓋,滿滿當當五十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呈現在了人們面前。這批文物,僅銅器就有近十件,漆器更是達到了三十余件。根據墓葬的葬制以及隨葬器物來看,墓主當屬戰國晚期一位比較富庶的士級官吏。其中龍鳳紋銅盒是鑄造最為精美、保存最為完好的青銅器。
這件戰國銅盒,通高15.2厘米、口徑18厘米、腹徑21.1厘米、重1587克。平頂弧形蓋,蓋上鑄有四個小鈕,鈕為獸面環鈕。圈足底稍外撇,圈足部分裝飾一周橫臥“S”形帶狀云紋,每組云紋之間有一雙線環飾相接。整個銅盒均采用錯銀工藝。這些纖細流暢、婉轉靈動的紋飾,都是用粗細合適的銀絲鑲嵌而成,有的地方還鑲嵌了綠松石。
金銀嵌錯工藝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出現,到春秋以降,隨著鐵器的推廣使用,金銀鑲嵌工藝得到長足發展。楚作為先秦大國,自春秋晚期開始向南擴張,到戰國時期,包括今洞庭湖以南、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已完全浸潤在楚文化光華之中。作為南楚重鎮的長沙,自戰國中期開始經濟、文化逐漸發展繁盛起來,手工業也日趨成熟,鏡、兵器、禮器、生活用具等大批青銅制品陸續開始生產并走向本土化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長沙發掘的五千余座先秦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這批器物中有一部分便是采用的這種金銀鑲嵌工藝,這一件戰國錯銀龍鳳紋銅盒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與這件錯銀龍鳳紋銅盒一同出土的,還有盒中裝盛的一些雖碳化但形態保存完好的顆粒狀食物。據研究,這些食物為“粟”,即我們現在常見的小米,而裝入盒中時應該是以粥的形式。粟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田間地頭經?吹降囊环N野草——狗尾巴草,通過人工馴化而培育出來的。中國是世界栽培粟的起源中心,有著最為悠久的種植歷史。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