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國451件組文物齊聚國博 一個展看遍亞洲文明
亞歷山大里亞圖景馬賽克,公元531年,約旦杰拉什博物館藏 周 緣攝
石雕象頭神伽內什坐像,公元10世紀,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藏 周 緣攝
唐代彩繪樂舞陶女俑,洛陽博物館藏 周 緣攝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匯集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的451件組文物,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致程度前所未有,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
一件淺綠底鳳凰牡丹紋瓷碗,造型小巧精致,圖案栩栩如生。清末光緒年間,它漂洋過海來到馬來半島一戶土生華人家中,成為人們吃手抓飯前洗手的碗。與中國傳統瓷器相比,這款外銷瓷色彩更為艷麗,符合當地人的審美,瓷器上的鳳凰牡丹圖案透著濃濃的中華文化氣息。這件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文物,融匯了中國文化和馬來文化元素,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文化交流。
日前,“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伙伴的451件組文物,以精美豐富的展品和多樣化展陳方式,體現亞洲文明的深邃、廣闊以及各民族文明間的交流互動。
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是由中國舉辦、亞洲各國共同參與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致程度前所未有,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視頻短片《大美亞細亞》呈現了亞洲各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著名文化景觀。展廳里的文物和短片里的文化遺產互相呼應,凸顯各國歷史文化特色,詮釋亞洲是人類文明之源。
從公元前4千紀沙特塔布克地區的石雕人像到新石器時代中國良渚文化玉琮,從距今3000年的老撾銅鼓到公元前8-前7世紀亞美尼亞陶鳥形來通,早在遙遠的史前時期,亞洲大地上就留下了各族文明的瑰麗遺存。不同民族孕育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宗教又隨著人口的遷徙和交流廣泛傳播,互相影響。巴基斯坦犍陀羅佛像、印度石雕象頭神像、柬埔寨吳哥神像、約旦亞歷山大里亞圖景馬賽克……透過這些文物,我們能感受到亞洲各民族多元的宗教文化。
“亞洲是最古老的文明地區,世界上很多古代文明都誕生在這里。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把亞洲文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體現亞洲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共生、彼此相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展覽中有109件中國文物,從石器時代到明清,勾勒出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二里頭出土的嵌綠松石青銅牌飾、殷墟刻辭卜甲、西周青銅何尊,講述著最早的“中國”從何而來。戰國“最美青銅器”曾侯乙銅尊盤、西漢鎏金銅長信宮燈、唐代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南宋緙絲山茶蛺蝶圖冊,盡顯古人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匠心。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趙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