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建國門街道實行垃圾分類全覆蓋
6月27日,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外交部街33號院內放置6臺垃圾分類投放桶。圖為新放置的垃圾分類投放桶(圖片來源:tuku.qianlong.com)。千龍網記者 于穎攝
千龍網北京6月27日訊(記者 于穎)最近,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外交部街33號院迎來了六位“新朋友”。6月27日,已堅持垃圾分類8年的陸老來到1號樓前的“新朋友”面前,按下指紋,對方緩緩打開入口,陸老將手中的廚余垃圾投進去,再將塑料袋放到旁邊的“其他垃圾”筒內,完成了一次例行的垃圾分類投放,同時他的垃圾分類積分也隨之顯示在屏幕上。
面對路人好奇的眼光,陸老介紹,這是街道根據小區特點新設的單體智能垃圾桶,可以進行人臉、指紋識別,還可以刷積分卡,方便居民更好地分類投放廚余垃圾,同時還能及時記錄每個用戶參與分類的頻次和數量。據了解,33號院內平日針對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收集,每周會對可回收物進行集中現金回收。有了多種形式的分類管理和激勵機制,小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更高了。
在有條件的小區設立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箱或戶分桶,只是建國門街道“多中心”布局分類回收終端的其中一種形式。此外,針對樓房集中區,街道設立了10處綠色生活驛站,配有專門垃圾分類指導員值守;在平房區,采取定點或上門回收,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分類,提高回收量;在部分胡同探索“垃圾不落地”,撤桶撤站,施行定時定點流動收集。目前街道垃圾分類注冊戶數已達10283戶,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98%,參與率38.53%,日產垃圾量近42噸,其中廚余垃圾量約4噸,再生資源約3噸。通過多中心、多形式布局回收終端,保證了分類收集和運輸,實現了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據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多中心布局終端的基礎上,街道一方面堅持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引入了“一網”,即垃圾排放登記系統,通過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制,并對小區垃圾桶、垃圾樓、轉運車輛等加裝身份識別和稱重計量設備,實現對居民小區、餐飲單位、黨政機關、寫字樓等不同主體產生垃圾的實時監管統計,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閉環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堅持垃圾分類回收的全品類覆蓋,引入了“一站”,即大件垃圾(資源化)就地處理站,針對大件垃圾處置難題,利用長期閑置的拆遷滯留地,在東城區率先引入可移動式破碎處理設備,有效降低了大件垃圾的運輸難度和處理成本,處理后形成的木屑、鐵屑等碎料可全資源化利用。同時進一步延伸回收鏈條,引入專業機構對社區居民的廢舊衣物和廢舊家電進行定時定點回收,在實現垃圾“干濕”分離基礎上進一步滿足居民的分類回收需求。
據了解,下一步,建國門街道將堅持黨建引領,針對目前以中老年人為主的參與人群結構,積極發動地區在職黨員等群體參與垃圾分類全覆蓋工作,同時繼續加強對垃圾強制分類單位的檢查和監督,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培訓和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地區垃圾分類參與率,鞏固垃圾分類全覆蓋工作成效。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