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水果病”其實可預防
營養與口感兼而有之的水果,一直是人類餐桌上的寵兒。但也有因為吃水果而產生的一些“特殊”的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譬如,日前媒體報道的印度近50名兒童死于“荔枝病”的事件。除此之外,大家可能還耳聞目睹芒果、菠蘿等水果引發的奇怪病癥等。
水果致人身體不適或致病的表現,被統稱為“水果病”。一些說法認為,現代人好吃冷飲和垃圾食品,又承擔著較大壓力等,因而體質普遍偏寒,而水果以性寒、涼的居多,所以應少吃水果,以免傷脾陽。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
1“水果病”是一種正常現象
人們對一些水果有疑慮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水果的取舍,還是要按現代醫學、毒理學和營養學的理論來分析,才談得上有科學依據。
根據毒理學的理論,只有劑量能決定一種物質是有益、有害或有毒,包括肉、水果和蔬菜等在內,都要看劑量。也就是說,水果只要不是過量多吃,而且不是單一地食用,就不會產生有害后果或中毒。
其實,很多食物對于人來說都是外來物質,屬于“入侵”的異物,均會不同程度地引發生物體免疫系統的警覺、識別和排異攻擊,嚴重時就會誘發疾病。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不同,尤其是涉及免疫系統時。所以,一些人對海產品過敏,一些人對小麥過敏,甚至國人最常食用的大米也會引發個別人出現過敏反應。
從這個意義來看,食用一些水果后引發人體不適或致病并不罕見,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不過,具體到某種水果,如荔枝、芒果等,是如何引起人身體不適或致病的,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結果。現代醫學對于“水果病”研究得還不夠透徹,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下面給大家介紹下幾種最常見的“水果病”。
2晚間空腹大量吃荔枝很危險
關于此次引人關注的“荔枝病”,在中國也有一個比較典型的醫學報道。《廣西醫學》2000年第5期發表了一篇“小兒荔枝病71例臨床分析”的臨床報道,作者報告了發生在我國廣西荔枝產區的71例“荔枝病”兒童病例,其中有10例死亡。
這些病例有共同的特征,發病前連續幾天大量吃荔枝,每天1000-2000克,較少吃其他食物,同時,發病通常在凌晨3點到早上9點,表現為嚴重低血糖反應和多種腦病癥狀,如意識喪失、癲癇等。此外,化驗檢查發現患者有嚴重低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癥,腦脊液化驗則沒有腦炎跡象。
這個報道也導致了對“荔枝病”病理的多種分析和假說,如荔枝含果糖量高,人體難以消化,會大量從腎臟排出,從而產生低血糖;荔枝中的高果糖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導致低血糖;荔枝的大量果糖抑制肝臟葡萄糖的產生,導致血糖下降等。
其實,能夠證實的只是大量食用荔枝后患者體內有共同的低血糖癥狀,再引發了一系列癥狀。荔枝含果糖高并非事實,因為每100克荔枝含總糖15.2克,即使吃1000克荔枝,糖的總攝入量也不過152克。而每100克西瓜含糖6.2克,中等大的西瓜約4千克,吃半個西瓜的話,糖攝入量就接近1000克荔枝,但從未發現過西瓜致人低血糖和患病的病例。
印度出現“荔枝病”不是頭一回了。2014年,印度主要產荔枝的穆扎法爾布爾地區曾爆發“荔枝病”,有390名兒童患病,其中122人死亡。為此,印度和美國疾控中心聯合對這種疾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荔枝病”與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亞甲基環丙基丙氨酸有關,研究結果發表于2017年9月1日的《柳葉刀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