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奮斗而精彩
奮斗,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是常談常新的話題。古今中外,奮斗精神的發揚,不絕如縷,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斷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建大好河山,墾廣袤良田,治大江大河,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活,推動中華文明綿延而旺盛。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靠奮斗積淀而凝成的結晶,就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一往無前、同心奮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我們所熟悉的前蘇聯的名著,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詮釋了共產主義者的奮斗精神。
因為有了理想,我們才會更加努力的奮斗。曾經有人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然而,近代以來的中國飽經磨難,追求理想生活的人們,一度面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無奈。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用了70年的時間,開創了一場“走得通”的偉大實踐,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正是靠著一代代人堅持不懈的奮斗。
人民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第一書記黃文秀“扶貧手記”中的一段話就生動的詮釋了奉獻精神,她在手記中說:“在我駐村滿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我簡單地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時間是神奇的變量,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努力奮斗的身影,從李大釗、方志敏到焦裕祿、孔繁森再到新時代的楊善洲、黃文秀,在他們及全體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人民正走在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
今天,雖然老百姓的生活也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民正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像黨的十九大所做出的判斷:我們今天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今天,即將邁入全面小康的中國人民,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吃穿用度,而是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我們面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打好三大攻堅戰尤須付出艱巨努力。只有不斷堅定信心、激發斗志,涵養不辭萬難、不畏險阻的心態,保持風雨兼程、攻堅克難的姿態,才能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用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詮釋奮斗的含義,生命也正是因為奮斗而精彩。
(中國西藏新聞網所登載該網評文章僅為分享交流經驗目的,屬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本網觀點。)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