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繡二代”們的出走與回歸
當陳子淵離開母親的繡莊時,他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回到這里,并把它當做自己事業的一部分。
陳子淵是土生土長的江蘇蘇州鎮湖人。鎮湖是“四大名繡”之一蘇繡的發源地,當地2.3萬常住人口中,圍繞刺繡及刺繡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就有9000多人。陳子淵的母親姚琴華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陳子淵從小就看著母親刺繡,對刺繡有著獨特的感情。
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陳子淵跟著母親學習了兩年刺繡。正當姚琴華開始認真考慮讓兒子接班時,陳子淵卻提出要放棄刺繡行業,離開老家。“當時我腦子里一片白,不知道要怎么辦才好。”回想起來,姚琴華依舊唏噓不已,但她理解兒子的苦衷,“年輕人怎么可能愿意被天天關在繡房里呢”。
對于陳子淵來說,離去也是痛苦的。“我從小就看著母親刺繡,知道母親的辛苦,所以一開始也是想為母親分擔一些。”刺繡需要長期待在繃架前作業,工作繁復。加上行業里青黃不接,從業者基本都是中老年女性,作為男青年的陳子淵“和她們完全沒有共同話題,有時一天下來都不會有一句對話,太沉悶太寂寞了”。而最重要的原因,陳子淵表示:“我剛剛大學畢業,還是想離開父母的羽翼之下,自己走出去闖出點名堂”。
姚濤投身于刺繡行業完全是個意外。同樣出身于刺繡世家的姚濤從天津一所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后,一直在酒店中工作。因為懷孕,姚濤回到老家鎮湖養胎,百無聊賴中,她開始做刺繡打發時間,由此“喚醒了體內遺傳的刺繡人之血”。
“以前我不太能理解為什么母親能在繃架前一坐一天。等自己開始做的時候,我才發現刺繡確實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姚濤笑言,因為沉迷刺繡,自己有時會做通宵,“明明是回來養胎、坐月子的,反倒因為不睡覺讓母親發愁”。
產期結束后,姚濤沒有再回酒店工作,而是決定留在老家投身刺繡產業,幫助母親開設網店在線上銷售刺繡產品。同時,姚濤還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原本用于穿戴的刺繡設計成可以用于酒店等地裝飾的裝置藝術品,擴展了刺繡的應用范圍。
陳子淵離開繡莊后,前往宜興潛心學習制作紫砂壺,現在已是一位獲得多個獎項,小有名氣的青年紫砂藝人。事業安定后,陳子淵又思念起母親。他時不時會回到家里,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母親設計新類型的刺繡類文化創意產品,并嘗試紫砂壺與刺繡的跨界融合。
在姚琴華等老一輩刺繡人看來,“繡二代”們“只是在玩,做些花拳繡腿的事”。但她也承認:“我們做了幾十年的刺繡,經驗很豐富。但小時候受條件限制,沒讀過什么書,除了做刺繡別的都不懂,‘繡二代’能把很多我們完全想不到的點子應用到刺繡上,讓刺繡走出一條新路。”
同時,鎮湖大力建設了繡創空間,吸引“繡二代”們回歸家鄉。并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織繡班,開展繡娘非學歷教育培養新一代繡娘,以期為刺繡這項傳統的手藝注入更多的年輕血液。(鐘升)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