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保水固土40年探索
雨季尾聲已至。
攢了整個夏天的雨水匯成清澈的溝澗溪流,穿過村莊,繞過果園,匯入河流。周末,不少城里人驅車而來,只為一睹京郊山村的秀麗山水。
清水漫川綠滿山。這樣一幅生態、安寧、富裕的鄉村圖景,始于2003年啟動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以水源保護為中心,對576條山區小流域內的污水、垃圾、廁所、溝道、面源污染開展綜合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
如今,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已從北京探索上升為國家政策,施及3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揮出巨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在廣袤山區寫下保水富民的生動實踐。
京郊保水固土40年探索
京郊多山,坡陡溝深。千百年來的農業耕種、無常的水旱災害、嚴重的自然風化,使得北京山區飽受水土流失困擾。
上世紀80年代,如何有效保水固土成了水務部門的科研重點。1980年,北京市水利局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組,在門頭溝、懷柔建設試驗站,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保持探索。
“小流域,就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自然匯水區域。”市水務局水保處處長劉春明說,本市山區共有576條小流域,流域面積普遍在10到50平方公里之間。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來治水,其實質是遵循水的運動規律。
最初的水保探索,摸清了石質山地、土石山地、永定河灘地等不同類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規律,但也僅僅停留在小范圍試驗階段。
上世紀末,由于大氣候的變化,京郊山區遭遇了極為頻繁的水旱災害。1997年底,本市就制定了《山區水利富民工程規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以抗旱節水為中心,建設小水池、小水窖、小塘壩、小水渠、小泵站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工程。
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水固土的作用,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之后,生態文明愈加受到重視,門頭溝、懷柔、密云、延慶等山區的主要功能不再是農業生產,而是轉變為生態涵養。
展開一張地圖,會發現北京城區宛如嬰兒般被連綿群山環抱懷中,山區面積達1007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1%。燕山、太行山是天然的生態屏障,孕育著數百條溝澗溪流,成為京城碧水涔涔的源頭,是城市飲用水的主要來源。
密云、懷柔、官廳三大水庫也坐落群山之中。河流泥沙俱下,導致入庫水質下降,泥沙淤積嚴重。更重要的是,暴雨裹挾著氮、磷等營養物質匯入河流、水庫,會對水質造成影響。
遏制水土流失,已然迫在眉睫!
2003年,本市提出了全新的水土保持理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即在小流域內開展溯源治污、源頭護水等一系列生態和工程措施,以達到保水固土、行洪暢通、農民增收的目的。
“生態清潔小流域是從全局出發,把流域當做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開展系統謀劃,全面治理,目的是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與傳統上治理水土流失時只注重保水固土不同,生態清潔小流域以水源保護為核心,不但要保持水土,還要開展溯源治污。
只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才能從根兒上破解生態難題。2003年,本市首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試點在昌平響潭小流域啟動了。
因地制宜設“三道防線”
初秋,南澗溝小流域溪水清淺,翠色滿山,鮮果飄香。
南澗溝藏在京西門頭溝的群山之中,是永定河的一條支流,流域總面積15.02平方公里。
誰能想到,僅僅在15年前,這清水翠谷還是一條黑水橫流的礦山荒溝!“門頭溝自古就是京西‘一盆火’。光是南澗溝上游,就足足開了50多個礦。”門頭溝區水務局副局長王巍說,挖礦挖得樹沒了、山禿了、天兒也黑了,“就連麻雀打這兒撲棱棱飛過,也得臊眉耷眼落一身礦灰。”
連年開采,南澗溝水土流失嚴重,多處出現了采空區。一下雨,雨水就沖刷著裸露的山坡,裹挾著泥土、煤渣,瞬時從山上沖下來,很容易造成山洪。并且,由于兩岸沒有植被,即使是大雨,這溝里的水也至多存兩天。
2005年,門頭溝被定為生態涵養發展區。上游煤礦全部關閉,數千名礦區居民搬遷下山,同時啟動了南澗溝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建設原則。即在不同坡度的山區,分別設置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這“三道防線”,共21項措施。
就拿南澗溝小流域的一個山頭——瓜草地來說,舉目眺望,高而陡的山坡上是蓊郁密林,灌木、野草在林下蓬勃生長。這些區域坡度大于25°,是泥石流易發區,要涵養水源,靠的是一個字:養。
所謂“養”,更專業的說法叫做封育保護。即實行全面封禁,禁止人為開墾、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產活動,實施生態移民,適度開展生態旅游。
通過封育保護,曾因采礦而植被盡失、山石裸露的瓜草地,沒出幾年便重新恢復了生機。
無為而無不為。“養山”構筑了生態清潔小流域的第一道防線,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復生態,發揮植被的生態功能,實現自然保水。
坡度在5°到25°之間的淺山丘陵區,居住人口多、開發建設也相對較多,則需構筑起第二道防線:生態治理。
腳下是瓜草地近年來新建成的近千畝生態果園。通過興修水平梯田、魚鱗坑、保護性耕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方式,在坡面構筑起蓄水保土、涵養水源的水土保持生態體系。從春至秋,櫻桃、梨子、海棠、黑棗、蘋果等水果次第成熟,山頭浸潤果香,美不勝收。
從瓜草地拾級而下,就來到了南澗溝下游的王平濕地,展現在眼前的則是生態保護這第三道防線。這道防線針對的是坡度在5°以下的河道、水庫保護范圍,目的是防止污水入河、入庫。
在王平濕地臨水而立,河水澄澈,蘆葦搖曳,迷人秋色宛如江南風光,自有一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
北京市水科院生態所的薛萬來介紹說,王平濕地面積12萬平方米,設置了深潭淺灘、魚道小島、生態駁岸,還種植了各種凈水植物。“包括南澗溝在內,總共有6條小流域都會匯入王平濕地,水質進一步凈化后,作為永定河的生態用水。”薛萬來說。
數年保護,南澗溝的生態得以恢復,地下水位也連年回升。暴雨被密林“絆”住,不再咆哮著沖下山,而是化作潤物無聲的條條清流。2013年至今,這里甚至涌出了多處清泉,還出現了魚蝦和貝類。
污水、垃圾、廁所同步治理
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垃圾、污水。為了實現小流域的生態清潔,北京對污水、垃圾、廁所、溝道和面源污染開展“五同步”治理,防控點源面源污染,開展溯源治污。
平谷老泉口村,因村內有一眼老泉而得名,供村民世代飲用。前些年,這個曾因水而美的村莊也因水而煩惱。
老泉口小流域面積僅為6平方公里,在治理之前雨天一街泥,刮風垃圾飛。“村里黃土裸露,柴草、糞肥亂堆亂放。一下大雨,就垃圾遍地,溝道臟水四溢。”村民這樣說。
經過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老泉口村又一次因水而美。流域總共建設了152處污水處理設施,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全部達標排放。村里還為每家每戶配置了4個生活垃圾分類垃圾桶,垃圾的消納實現了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
這個位于熊兒寨鄉北部深山里的小村莊,如今實現了污水不出村、垃圾不落地。抬眼望去,綠意盎然,農家小院,雞鳴犬吠,宛如書中“桃花源”。
永定河“幾”字灣,將門頭溝的陳家莊村環抱其中。200多戶村民的生活污水,再加上十幾家農家樂的餐飲廢水,都要匯流至村中兩座污水處理站。
村南頭,鐵柵欄圈住一片100平方米的空地,側耳細聽,埋在地下的污水處理站正發出嗡嗡聲。“過濾、生化處理、曝氣,污水在地下轉一圈,水質能達到目前污水處理的最高標準。”門頭溝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個站點加起來,每天能處理310立方米污水。清澈的再生水匯成一道小溪,叮咚跳躍流入數米開外的永定河,清可見底,水草豐美。
永定河畔135個村,村村都有污水處理站,每座污水處理站根據村莊大小和需求逐一設計,日處理能力從10噸到200噸,有膜處理、無動力、多介質等七八種類型。旅游村還對污水處理站進行了特別的景觀設計,與周邊景致融為一體。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老話兒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綠水青山,又能否給村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呢?
“小流域建設不僅是生態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它不是要砸掉村民的飯碗,反而是要解決山區老百姓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生產生活問題。”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就拿南澗溝小流域來說,過去,村民“吃山”吃的是煤和灰,如今“吃山”吃的是林和果。
“櫻桃是門頭溝的一張名片,我們就圍繞櫻桃園開展了梯田整修和節水灌溉,還修筑了田間步道,可用于游客采摘果品。”薛萬來說,生態果園實現了保水、增收兩不誤。
如今的南澗溝,每年減少污水排放0.4萬噸,垃圾100噸。流域年產櫻桃、薄皮核桃等果品14萬斤,實現年產值200多萬元,還為南澗村的5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眼下正是秋天,密云荊子峪村的千畝梨園已是果實飄香,其中的400棵梨樹屬于69歲的趙常滿。他每天都要在自家的梨園里頭逛上幾個來回,修整枝椏、更換粘蟲板。
除了供游人采摘,趙常滿還要挑個兒大、勻實的裝箱,遠銷內蒙古、海南等地。刨除成本,梨園每年能為他帶來20多萬元的純收入。
這樣的收益,正得益于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2002年,隨著荊子峪小流域治理工作啟動,種了多年谷子和玉米的農民,改行種起了紅香酥梨。
2005年,村里又花三年時間對梨園進行了有機轉化。每棵樹上都掛著糖醋液、粘蟲板,用于對付害蟲。“為了保護密云水庫的水質,村里要求不能給果樹噴劇毒農藥。”村子負責人介紹說,千畝梨園每年能創收1200萬元。
在房山區賈峪口小流域,皮薄、果大、甜度高的白海棠是其特色產品。但是在治理前,果樹得不到及時灌溉,年產量只有不到1000斤。小流域建設時,整修了破損的梯田和節水灌溉工程,白海棠的種植規模和產量逐年增加。
在延慶,一條“四季花海”示范溝總面積164.17平方公里,囊括了16條小流域,惠及29個村莊。50公里長的花海景觀大道畝均產值是傳統農業的四倍。
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北京市水務局統計數據顯示,生態清潔小流域范圍內的鄉村涌現出一批“經濟溝”,農民年人均增收20%以上。
如今,京郊576條小流域中,已有343條達到了生態清潔的標準,在山區打造出一個個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生命共同體。據統計,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的4830平方公里下降到3202平方公里,減少水土流失量1876萬噸,減少流失總磷558噸,總氮1120噸。
悠悠清水下山,映照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北京。
名詞解釋
1,生態清潔小流域
流域內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溝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態狀態,行洪安全,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擾動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之內,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小流域。
2,三道防線
A 生態修復:(大于25°的陡坡)在人口相對稀少的山區,實施封山禁牧和生態移民,減少人為活動,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生態植被。
B 生態治理:(5°到25°的淺山丘陵區)在人口相對密集的淺山和丘陵地帶,發展節水灌溉,營造水土保持林;以綜合治理為重點,將農村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達標排放;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
C 生態保護:(坡度小于5°)在河道庫區周邊整治河道,清理垃圾;封河育草,建設林草生物緩沖帶,發揮植物的水質凈化功能,維系河道及湖庫周邊的生態系統。
3,五同步治理
污水、垃圾、廁所、溝道和面源污染同步治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