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留人:栽好梧桐樹還要給人吃下定心丸
日前,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表示,走過110年的蘭州大學,堅守西北,“從未因艱難險阻而停下前進的腳步”。通過這幾年的努力,2018年,學校止住了人才隊伍非正常流動的勢頭,而且進來的人才遠多于流出去的。不僅如此,學校還聚集了一大批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初步形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工作氛圍。“現在,如果發現人才有流失苗頭,學校會第一時間關注,堅決防止因學校工作做得不夠而導致的人才流失”。(《瞭望》9月15日)
近年來,“孔雀東南飛”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和東部相比,西部人才匱乏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越是經濟落后、條件艱苦的地方,問題就越嚴重。和西部的其他大學相比,蘭州大學應當算是幸運的,雖然一度被網友調侃為“中國最委屈大學”,可是,其學術地位、知名度以及吸引人才的效果,依然足以令西部的兄弟院校艷羨。
首先應該說明的是,人才競爭和自由流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不流動,只會是死水一潭。人才市場也是市場,既然是市場,就應該遵循基本經濟規律。對于人才而言,選擇更舒適的環境,更優質的發展條件,更好的發展空間,無可厚非。不論是靠情懷還是行政干預,很多時候都比不上市場的力量。如何留住西部培養出的人才,如何讓人才來到西部,這就要考驗人才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了。
造成西部地區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歷史原因外,還有條件艱苦的因素,更有對待人才的態度問題。有的單位把人引進來就算完成任務,給一筆安家費了事,從此便不聞不問,人事關系、子女教育、兩地分居等問題難以解決。在西部的某些地方,許多本地人才也受到待遇較低、條件較艱苦的影響,而不安心在本地工作,這就遑論吸引外地人才了。如果說條件艱苦、待遇較低,經濟總量小,是造成西部人才短缺的環境因素,那么,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本地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發揮,則是人才嚴重流失的人為因素。
因此,西部想要留住人才,先要栽好梧桐樹,優化自身環境。近年來,盡管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支持推陳出新,西部在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可是,由于受歷史原因、自然環境、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西部總體上依然處于全國后位,與東部的差距仍然很大,這不是短時間可以追趕彌補的。西部更需要優化人才服務的軟環境,通過出臺相關政策不斷改善其待遇,使其獲得應有的物質待遇和社會評價。只有建立起合理、公平的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才能形成留住人才的社會氛圍,形成集聚人才的強大磁場。
對此,不僅要栽好梧桐樹,還要給人才吃下定心丸。對于人才來說,交通、經濟、待遇、收入等確實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但更為重要的是,真正的人才要發揮自己的價值,要找到自己的事業,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有發展的平臺和機會。打造差異化平臺,靠事業留人,就是給人才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人留住了,心也扎根了,這才是最好的留才策略。當然,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只依賴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遠遠不夠,最基本的還是要激活本土存量人才,要堅持“以用為本”,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落到實處。另外,西部引進人才的眼光不能只盯著知名人才,要善于投資人才的價值洼地,另辟蹊徑,發現、培育有亮點有潛力的年輕人才。這些配套舉措若能得到落實,才有可能讓更多人才留在西部高校。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