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段愛情
從情竇初開的少年,到與子偕老的老年,愛情是生命之花的蜜,卻也有甜蜜背后的酸澀。本報邀請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老年心理中心主任李娟、南京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北京慧之馨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鄭莉,為您撥開愛情天空的層層云霧。
少年 初戀不是洪水猛獸
少年期的愛情朦朧又張揚。這個時候往往還在學校讀書,愛情與學業沖突,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不滿長輩千方百計的反對,變得叛逆,甚至成了問題少年;二是過于壓抑自己,出現自閉,成年后不善表達感情、自卑。
說起“早戀”,許多激老師都頭疼,但鄭莉認為,從人的心理、生理發展來看,早戀是非常正常的需求,做到以下四點則可安然度過:首先是激一定要做出感情生活的表率,彼此之間不用過于避諱談情說愛,千萬不能恩愛時躲著、吵架時卻把孩子拉來做裁判。其次,孩子要建立自己的異性圈子,多與自己趣味相同的異性交流,學習對方的優點。再次,異性對你有好感,不是心儀的可以婉拒,若是心儀的雙方碰撞出愛的“火花”也是好事。第四,激要教孩子堅守底線。作為父母,也應與子女協商制定一些具體原則:如晚上12點前回家,不能過夜不能發生性關系,傳授性安全知識等等。
青年 “恐婚”并不可怕
張純認為,青年期的愛情面臨著從“感情共同體”向“利益合作社”——婚姻的轉變,屬于婚前期,雙方都變得現實起來,同時也充滿了猜疑和測試。困擾青年人的愛情問題,可以歸結為三類:找不到對象、找到對象但不合適、“恐婚”。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有‘百合花’心態,清高、自我,這是導致她們被剩的重要原因。”鄭莉建議,剩男剩女不妨把姿態放低,多建立一些圈子,而掌握一項業余“技術”也是展示自己的最好招牌,比如學門樂器、培養特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