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劇院:“燈光常亮”不容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8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場館2478個。其中,中小城市的劇院占了多數。作為地方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展示城市新形象的載體,目前中小城市劇院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運營困難。10月11日至13日,2019黃河口中小城市劇院發展論壇在山東東營舉辦,來自全國14個省區市的70家中小城市劇院負責人、業內專家匯聚一堂,就劇院與城市的發展關系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困境:資金短缺,人才難留
山東煙臺的牟平大劇院是總投資6億元的牟平市民文化中心的一部分。該劇院負責人都建勛介紹,當地政府每年給劇院150萬元財政補貼,劇院每年演出約30場。他坦言,劇院面臨的困難主要是資金籌措難和人才引進難。劇院運營要靠政府投入,但一些中小城市是有錢建劇院但沒錢運營,就像買得起馬卻配不起鞍。同時,國內高校開設劇院管理專業的很少,地處三四線城市的劇院留住管理人才比較困難。
牟平大劇院遇到的困境在中小城市劇院頗具代表性。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孫亮表示,根據測算,2018年國內中小城市劇院平均演出50多場,合一周一場。演出少與一些制約因素有很大關系,包括內容生產、市場營銷、劇院管理等專業人才缺乏,歷史原因導致的劇院和院團分離問題以及劇目生產缺乏引導和大數據支撐等。
為豐富劇院內容,陜西神木大劇院探索了劇場、藝術教育培訓、研學游三塊業務。神木大劇院負責人馮曉燕說,盡管當地政府對劇院非常重視,財政投入也很大,但劇院仍面臨招不來人的問題。高水平的燈光、舞臺技術等專業人才在業內比較稀缺,如果自己培養,則需要3年甚至更長時間。此外,一些演出團體對中小城市的劇院不重視,經常使用B角,有的干脆會因為各種原因臨時單方面取消演出。
江蘇徐州音樂廳總經理張蕊認為,徐州音樂廳在開業之初,政府補貼較多,過了幾年“好日子”。2015年之后,因補貼減少,徐州音樂廳只得二次創業,不僅做演出,還努力培養大型活動的專業服務團隊。
探索:拓展觀眾,自制節目
2019黃河口中小城市劇院發展論壇之所以在東營舉辦,原因是近年來東營的雪蓮大劇院作為三四線城市劇院的代表,在轉型發展、服務城市等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2014年開業之初,雪蓮大劇院與很多中小城市劇院一樣,面臨著他人托管還是自己運營的選擇。東營市委、市政府經過調研論證,選擇了后者,由市管國有企業黃河文化傳媒集團運營。5年來,該集團通過節約成本、打造劇目,使雪蓮大劇院成為燈光常亮的文化地標。
黃河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楊樹行表示,劇院運營的首要問題是成本控制。為此,雪蓮大劇院進行了衛生間、空調、電路等設施的改造,在符合消防安全等要求下,僅空調費一項每年經改造就節約上百萬元。針對中小劇院引入劇目成本高的難題,雪蓮大劇院采用“自制劇+引入劇”相結合的方式。5年間,劇院依靠自己的藝術團,針對東營市場需求,打造了12部原創作品,順利轉型為舞臺內容供給方。
一座名副其實的劇院需要有好的作品,更離不開觀眾的支撐。如今,山東臨沂大劇院每年有約200場演出,且上座率較高。臨沂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森介紹,為提高上座率,臨沂大劇院十分重視發展會員,近兩年還成立新媒體中心,對劇院的演出或活動進行推介。同時,劇院還重視發展藝術教育,組建悅唱團,在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的過程中,為拓展會員打下基礎。
建議:明確定位,打造品牌
論壇舉辦期間,與會代表發起成立了中小城市劇院發展聯盟,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林宏鳴當選為聯盟首屆理事會理事長。
林宏鳴認為,近幾年,業界對中小城市劇院關注較少。這些劇院是我國演藝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數量多、覆蓋范圍廣,把他們運營好意義重大。“劇院間的差距突出表現在營銷差距。要構建營銷體系、聚焦演藝質量、建立激勵機制!彼ㄗh,中小城市的劇院未來應強化信息互通,加強業務交流探討,合力解決共同存在的節目資源匱乏等問題。
“根據我們的研究,目前全國的商業演出主要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劇院整體活躍度低!钡缆匝菟嚠a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說,三四線城市演出市場有幾個特點:靠名家、名團、名劇拉動,親子兒童劇需求量巨大,藝術培訓具有良好推動作用,本地特色演出具有一定市場空間。他介紹,三四線城市劇院的經營業態各不相同,主要分為加盟劇場院線、與知名機構合作、“劇院+院團”運營、精品小劇場、“社區+藝術教育”劇場、做獨特藝術團體6種類型。
2007年創立以來,深圳聚橙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一直關注三四線城市的劇院發展。該公司總裁蔣大寬表示,中小城市劇院應多關注中小型演出,這類演出具有成本可控、小而精細、以量為出、全國落地的特點。劇院在自制作品時,從創作環節就要考慮巡演,并找準“文化市場與娛樂市場”“社區市場與全國市場”“駐場與巡演”的差異。
記者手記
“黑燈劇場”不單是缺錢
部分“黑燈劇場”的產生有資金不足的原因。想要做演出,很多事項要考慮、要投入:要給演出方錢,要檢查劇場的設施設備是否安全可用,要去招攬觀眾賣票,如果遇到節假日,還要考慮員工的加班費……成本和支出無形中增加不少,很多劇場寧愿關門大吉。
仔細想想,“黑燈劇場”的產生又不簡單是錢的問題。有了錢,劇場就能夜夜燈火通明了嗎?運營好一個劇場,還要考慮內容供給,即優質演出內容從哪里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把它放在演藝產業鏈上來考慮。首先,得摸清市場需求,觀眾到底對哪些節目感興趣,愿意為哪些演出掏錢買票;其次,要有專業的演出采購人員,對一部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有準確把握;再次,要建立專門的營銷團隊,節目引進之后,得想方設法把演出信息發布出去;還要做好劇場的各項保障工作,尤其是安全問題,以及觀演環境的優化等。
因此,把劇場變成城市的文化地標,光靠錢還不行,這是個系統工程。建議中小城市相關部門在規劃建設新劇場時,目光放長遠一些。投入幾億元建起來容易,建得好看也不難,難的是讓劇場持續發揮作用,贏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況且,幾億元對地方財政也不是小數目,沒有后期科學合理的運營方案,一些劇場確實不該著急建。(記者 蘇銳)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