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要素催生體外診斷產業加速發展
2019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約為722億元,同比增長19.53%,2015-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18.84%(見圖1)。
圖1:我國體外診斷試劑市場規模(億元)與增速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數據庫
我國體外診斷細分領域市場占比
從體外診斷細分領域市場占比來看,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是目前體外診斷主要的三大領域,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其中,免疫診斷為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占據38%的市場份額。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分子診斷和POCT迎來快速發展,市場份額不斷上升(見圖2)。
圖2:我國體外診斷細分市場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化學發光
我國主流的免疫診斷方法,市場規模已達免疫診斷總市場的70%以上,且基本被羅氏、雅培、丹納赫等國外巨頭壟斷,進口替代領域必將取得不錯的突破,有望逐步實現高端免疫診斷領域的進口替代。
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屬于分子診斷的范疇。分子診斷技術發展時間較短,國內企業與海外同行技術水平差距相對較小,尤其是基因測序領域,涌現多家優秀企業,如華大基因、達安基因等。
POCT
POCT具有空間小、使用方便、高效以及準確度高等多項優勢,并且價格普遍偏低。目前POCT整體市場規模不大,但發展很快,未來隨著分級診療政策的不斷落實,POCT 市場將得到飛速發展。
我國體外診斷市場“橄欖型”結構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體外診斷產業廣受青睞背后的原因
1. 以分子診斷為主的體外診斷技術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準醫療包括對風險的精確預測、疾病精確診斷、疾病精確分類、藥物精確應用、療效精確評估,與療后精確預測。精準醫療是科學技術及醫學自身發展的客觀必然,也是廣大民眾擺脫了貧困以后對健康、教育、生活質量追求的必然。
精準醫療主要包括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其中以分子診斷為主的體外診斷技術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靶向抗癌藥物使用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針對乳腺癌的HER-2基因過表達、HER-2基因拷貝數變異;肺癌的EGFR敏感性突變;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中的ALK、ROS1、BRAF基因突變;胃腸道間質瘤的C-KIT基因檢測等均證明了分子診斷在癌癥治療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疫情為體外診斷領域進一步發展贏得新機遇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我國在新冠檢測,也就是體外診斷的應用方面,快速響應,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檢測試劑的開放和標準流程的建立,極大加速了我國控制疫情的速度。體外診斷在疫情防控和疾病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對未來體外診斷產業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4月初,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暴發,我國體外診斷企業全負荷生產,以應對全球檢測試劑的剛性需求,這加速了我國體外診斷全球化進程。
3. 慢病防治,催生分子診斷細分領域個體醫療應用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領域逐漸擴大,尤其在慢病精準用藥領域,可以幫助患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一藥、一人一量”。北京朝陽醫院精準用藥門診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隨機抽樣調查的490名門診患者的復診率超過55%,患者不適用藥或大處方調整的成功干預率高達93%,每月人均減少藥費367元。
這就意味著,490人全年就節省了216萬藥費,這里面還不包括患者合理用藥后,病情得到穩定控制而節省的各項治療費及檢查檢驗費。如果全國均開展精準用藥模式,那么我國一年醫保支出將會極大減少,并且極大程度地減少藥品浪費和潛在的疾病危害。
4. MAH制度繼續釋放體外診斷領域的發展潛力
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試點工作開展之前,醫療器械注冊證與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是捆綁在一起的,很多企業由于生產能力不足而無法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不利于研發型企業的發展。
注冊人制度實施后,可以避免醫療器械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減少早期投入,加快創新產品上市步伐,激發產業創新發展活力。尤其對于體外診斷領域來說,多數產品項目起源于實驗室,注冊人制度將進一步促進體外診斷領域產業布局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同時,社會資源分配也將得到更大優化。(魏洪澤)
- 標簽:異世之三宮六院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