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恐婚癥”情結下的剩男剩女
在中國社科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全國登記結婚人數在持續減少,初婚年齡顯著推遲。近期,上海男性初婚年齡平均為31.1歲,女性初婚年齡平均為28.4歲;北京初婚年齡男性為28.2歲,女性為26.1歲。44.4%的人認同“恐婚族”多為“80后”。同時,超過半數的人(51.7%)認為“恐婚族”是正常現象,持相反觀點的人數占28.4%。從什么時候起,人們將結婚當成了可怕的事呢?
人們有100條理由期待婚姻,比如能讓自己安定下來;有一個人和你拴在一根繩子上,共同承擔這個競爭社會帶來的危險;最高境界的則是因為愛所以要天荒地老。而婚姻的真相卻可能是像陳文茜說的那樣,是為60歲以后相伴而準備的,而在這個年齡之前,兩個人可能要耗盡激情、互相遷就忍耐。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聽了太多婚姻的真相而開始恐懼婚姻,為了60歲后相伴,經歷之前的痛苦又何必,不如等到60歲再說吧。
現代人之間對于感情和婚姻的交流越來越多,大多在未婚時就已經明白了婚姻的部分現實情況,婚姻就像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所以城外的人也猶豫上了,我的真愛肯定是她(他)嗎?這有個拾麥穗的理論,面對一望無際的麥田,先拾到的麥穗總認為不夠好,所以想要看看后面的,這世界上男男女女如同一片汪洋般浩瀚,你怎么確定手里的這個就是對的。
當然擔心對方不是真愛,只是恐婚眾多原因中的一種,失去自由的危險也是原因之一。一旦激情變為責任,荷爾蒙的分泌都會受到影響,以前自己床上那個嬌羞的女人頃刻會變成嘮叨不休的黃臉婆,而那個在自己樓下守候的王子可能變成一個不愛回家的流浪漢。還有一類人,他們雖然愛著對方,卻因為經濟或個性的原因擔心自己無法帶給對方幸福。前蘇聯曾有機構對15000多對夫妻進行了調查,其中過7成是因愛而結婚,近2成是因為人人都結,不足1成是為利益結婚。而調查結果出人意料,為愛而結合的百分之一百感到不幸福,為利益而結合的滿意度最高。連先鋒青年韓寒在不久前也說過“愛情是短暫的,金錢是永恒的”這種話,這都是愛情的浪漫與婚姻的世俗相對立的證據。怪不得沒有愛情的人恐婚,而有愛情的人同樣恐婚呢?
有個文人老宣講過這樣的話,舊式婚姻先娶后奸,新式婚姻先奸后娶,而摩登的同居則是先奸而后不娶。自由與責任哪一種更可怕,還真不好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