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
導語:無論如何,種種證據都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男同性戀是先天決定的,與后天生活環境無關。
著名美劇《生活大爆炸》男主角Jim Parsons是同性戀
香港無線電視著名藝人關菊英公開性向
媒體曾經報道說,美國科學家正在從事一項改變同性戀公羊的性取向的實驗,并且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通過改變公羊大腦中的激素水平,使同性戀公羊開始對母羊有了興趣。這讓人聯想到這項技術可能會在將來被運用于人類,孕婦可以通過某種醫療手段來減少或杜絕生育出同性戀后代的可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對云云。
這個報道是根據英國《星期日時報》報道的,而《星期日時報》隨后發了更正。與原報道相反,該研究是試圖通過改變公羊大腦中的激素水平來讓異性戀公羊變成同性戀,但是沒有成功。該研究只是一項基礎研究,并沒有想到要將它應用于人類。
在綿羊中,大約6~8%的公羊是“同性戀”,即對發情母羊毫無興趣,卻會試圖與公羊交配。這使得公羊成為研究性取向的生物機制的絕好實驗材料。許多項研究表明,在胎兒發育時,性激素能讓哺乳動物大腦的結構和化學功能發生永久的變化,從而決定了成年后的性取向。例如,同性戀公羊大腦杏仁核中雌激素受體的數量明顯少于異性戀公羊,而與母羊的相當。因為大腦杏仁核與嗅覺有關,這意味著同性戀公羊對與性刺激有關的嗅覺信息的處理可能與異性戀公羊不同。異性戀公羊下丘腦視前核顯著大于母羊和同性戀公羊,大約是它們的兩倍。
在人類中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早在1991年,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利維(Simon LeVay)在解剖了異性戀與同性戀男子的尸體后,發現在下丘腦前端一個被稱為INAH-3的區域,同性戀男子顯著小于異性戀男子,而與女子的相當。從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人類的同性戀現象是不是由先天的生理結構決定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設想的那樣,是生長環境導致或個人選擇的結果?
有一些男孩在出生時被發現外生殖器有畸形。由于制造陰道要比制造陰莖容易,因此他們往往經過手術整形成女孩,并按女孩培養。他們不知道自己本是男兒郎,一直認為自己是女性。但是研究表明,他們在成年后無一例外都只對女人感興趣。這就清楚地表明,一個人的性取向不是后天的培養可以改變的。
對孿生子的研究也表明,男同性戀有其遺傳因素。在同卵孿生子(基因完全相同)中,如果有一個是同性戀,那么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可能性達50%;但是對異卵孿生子(基因只有一半相同)來說,如果有一個是同性戀,那么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可能性則只有20%。
如此看來,還存在與性取向有關的基因了。這個或這套“同性戀基因”在哪里呢?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哈默(Dean Hamer)等人在調查了114個男同性戀家庭后發現,同性戀看來是母系遺傳的。他們進一步對同性戀兄弟的X染色體(只遺傳自母親的染色體)做了比較,認為同性戀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一個被稱為Xq28的片段上。此后其他實驗室也做了類似研究,但是并不能重復出哈默等人的結果。要解決這個爭議,需要有更大樣本的調查。14年過去了,還沒有人能夠確定究竟是哪一個或哪幾個基因在影響著人的性傾向。
無論如何,種種證據都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男同性戀是先天決定的,與后天生活環境無關。這個結論有其社會影響。一些同性戀活動家相信如果能夠科學地證明同性戀是遺傳的,那么就會有助于讓全社會對同性戀采取更寬容的態度,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同性戀。有一項在美國、瑞典和菲律賓同時進行的調查表明,那些認為同性戀是天生決定的人,要比那些認為同性戀是后天形成的人,對同性戀抱著更積極的態度。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戀活動家擔心這些研究結果會被用于消除同性戀,就像開頭的那篇擺烏龍的報道所提及的。
對研究同性戀現象的生物學家來說,他們可能并不關心其研究成果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義,而只是出于學術上的好奇:性取向有什么樣的生物學機制,又是怎么進化來的?
如果真的存在“同性戀基因”的話,那么就有了一個很顯然的難題:它怎么會被遺傳下去?男同性戀對異性不感興趣,沒能留下后代,那么他攜帶的“同性戀基因”也會隨著他的死亡而消失。即使有一部分男同性戀在社會壓力下娶妻生子,生育率也會很低,“同性戀基因”也會很快地漸漸消失。為什么沒有呢?
美國著名生物學家、社會生物學的創始人愛德華·威爾遜曾在1978年試圖用“同胞選擇”理論解決這個難題。他認為,男同性戀對其兄弟姐妹的子女會更關心,讓他的侄子、外甥們(包括女孩)有更高的生存率。這些孩子有一部分基因(約八分之一)與其相同,這樣男同性戀者就通過其侄子、外甥們傳播了一部分基因,其中有的就含有隱性的“同性戀基因”,而他們更高的生存率可以彌補男同性戀自己不生育的損失。但是社會調查表明男同性戀并不比男異性戀更關心其侄子、外甥,不符合同胞選擇理論的預測。當然,這也沒有證偽同胞選擇理論,因為根據現代社會做的調查并不能反映史前社會的狀況。也許在史前社會男同性戀的確更關心其侄子、外甥的生存,而現代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改變了他們的這種天性。
另一種可能是,“同性戀基因”在不同的性別身上有截然相反的作用。男人攜帶“同性戀基因”會讓他們變成同性戀,從而使其生育率極低或為零,而女人攜帶了“同性戀基因”卻會提高其生育率。也許,“同性戀基因”起到的作用就是讓其攜帶者喜歡男人:它讓男人喜歡男人,而讓女人要比其他女人更喜歡男人。這樣,攜帶了隱性“同性戀基因”的父母雖然其同性戀兒子不生育,卻會有具有超級生育率的女兒彌補其損失,繼續把“同性戀基因”傳播下去。一項意大利的研究結果符合這個預測。研究人員調查了98名男同性戀和100名男異性戀,發現同性戀者的母親平均有2.7個子女,而異性戀者的母親則平均有2.3個子女。同樣需要有更大樣本的研究才能讓人相信這不是假象,但是最終還要把基因找出來并研究清楚其功能,才會讓人信服。所以問題又回到了:“同性戀基因”如果存在的話,究竟在哪里?
文章來源方舟子博客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