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坐月子后果嚴重 少動+大補實與科學相悖
“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傳統坐月子能避免以后患慢性疼痛;相反,按傳統坐月子的婦女更容易患便秘、痔瘡、肥胖、腿抽筋、關節痛等疾病。”身在海外的一位科研人員“oztiger”的這番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在他看來,“坐月子”是一項有害無益的陋習。并且,這一醫學觀點并非他獨有。
有意思的是,“坐月子”的民俗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其實還具備獨特的社會功能。
傳統“坐月子”后果嚴重:
便秘、痔瘡、肥胖、腿抽筋、關節痛
“oztiger”所說的“坐月子”的“傳統陋習”包括:不洗頭、不刷牙、不洗下身、不正常活動、不曬太陽、不開窗通氣,以及嚴苛的飲食禁忌。他得出“坐月子有害無益”的觀點,乃是基于4篇科學文獻,每篇又分別基于對大量中國城鄉坐月子的產婦的調查統計。
統計發現,我國坐月子的婦女,蛋、糖的攝入量嚴重偏高,蛋的平均攝入量是推薦量的7倍;蔬果、奶制品的攝入量則嚴重不足,近1/5的人完全不吃蔬菜,3/4的人完全不吃水果和牛奶。
他認為,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攝入過多的糖卻不刷牙,顯然更容易患口腔疾病。坐月子的婦女更易患便秘、痔瘡、肥胖、腿抽筋、關節痛等疾病,則與“活動量不足、高熱量飲食、低纖維攝入量、低鈣攝入量”有關。
另外,統計數據表明:產婦本人的學歷越高,越少坐月子;丈夫學歷越高,越少坐月子;接受產前培訓、產后家訪的,更少坐月子。可見,坐月子作為一項民俗,正在遭受現代科學的猛烈沖擊。
以上觀點,是不是一家之言?答案是否定的。記者采訪發現,產科專家們有充分的論據證明以上觀點,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牛繼興便是為數眾多的反對坐月子習俗的專家之一。
專家說法:
“少動”“大補”實與科學相悖
牛繼興表示,坐月子與現代醫學知識不相符。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生孩子對產婦身體造成損傷,因而產后需靜養,不能下床、不能吹風……
但現代醫學認為,分娩過程雖然會對母體造成一定影響,但產后只需6周左右即可恢復到孕前狀態。
全國各地坐月子的習俗五花八門,但一致強調“少動,大補”。所謂的“大補”,就是攝入高熱量食物“補氣”、“補血”。事實上,母體攝入的營養只需滿足產婦和孩子的需求即可,傳統坐月子在攝入大量高熱量食物的同時很少攝入纖維素,過多的熱量在體內堆積,最終顯現為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研究表明,妊娠本身就會加劇產婦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如果在此基礎上還“少動,大補”,無異于火上澆油,風險將進一步增加。
另外,產后若攝入過多熱量又長期不下床,不利于產婦子宮“惡露”的排出(惡露是子宮內膜在修復過程中產生的脫落組織物,需排出體外)。
“坐月子”并非一無是處:
是古代社會對母親的尊重
記者發現,絕大多數網友其實都接受“坐月子有害”的觀點,但他們同時表示,要說服家里的老人,難度不小。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坐月子在中國從古流傳至今,首先與古人的認知局限性有關,其次也與坐月子傳統的“源頭”有關。關于坐月子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2000多年前的《禮記》的第12篇《內則》,反映的是先秦時期的婦女地位。
也就是說,坐月子在古代并非基于醫學,而是所謂的“封建禮教”的組成部分,本質上是中國古代婦女產后的“儀式”。社會學研究認為,坐月子在中國傳統家庭中發揮了調解家庭關系的作用:
孩子的誕生讓產婦“很辛苦”,產婦由此實現從人妻到人母、從“外人”到家人的角色轉換,坐月子的儀式把產婦推到了家庭內部“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全家人甘愿為她付出、圍著她轉,產婦可趁機發泄各種不滿情緒這是她一生中難得的可以“牛一把”的時光,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是個有趣的例外。
此外,很多網友還注意到,不少坐月子的規矩或許適用古人,比如“不洗澡”,是因為古人沒空調、沒暖氣、沒熱水器,而現代人一年四季都能在溫暖的室內洗熱水澡,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張強)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