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快線風干變乳膠專家稱正常
近日,一則營養快線風干變“乳膠”的帖子在網上瘋傳,并稱“孩子的胃都成油漆桶了”。羊城晚報記者按照帖子提供的方法進行實驗,果真制出“乳膠”。專家表示,這是正常情況,消費者不必驚慌。
網帖:營養快線風干實驗瘋傳
消費者朱女士通過微信轉給記者一條帖子:《營養快線風干實驗,看看到底喝了什么?全球轉瘋了,轉給你身邊的朋友吧!》“我從朋友圈里轉發過來,看完覺得很可怕。以后再也不敢給小朋友喝這些黑心乳制品了。”朱女士語氣沉重地說,“現在食品安全大環境不好,為了保護家人安全寧可信其有。”
帖子圖文并茂地展示了營養快線風干變“乳膠”的全過程。“很強韌,不可以小看啊!扯不爛啊!”文中一幅圖片這樣描述。
朱女士說,她懷疑牛奶變“乳膠”的元兇就是添加劑。“不然牛奶怎么會變‘乳膠’?里面一定是添加了不可告人的東西。”
實驗:乳制品24小時后變“乳膠”
為了驗證實驗的真實性,記者按照朱女士的思路——變“乳膠”是因為里面含有添加劑。首先買了一瓶營養快線,成分中除全脂乳粉外,還有多種食品添加劑如黃原膠、瓜爾膠、羧甲基纖維素鈉等;然后又買了一瓶純牛奶,成分中除鮮牛奶外,再無其他。
按照帖子給出的方法,記者將兩種乳制品分別倒入兩個平底容器中,在室溫26℃條件下,放置24小時后觀察結果:營養快線已完全風干,在容器底部形成乳白色半透明膠狀物。記者小心翼翼地從底部把膠狀物揭下來,果然可以得一片類似乳膠的物質,與帖子中圖片相似,只是記者實驗所得的“乳膠”并非撕不爛,而是一碰即破。
另一個容器中,純牛奶也已風干,只是干燥程度不如營養快線,局部液體尚未完全凝固。令人吃驚的是,純牛奶也變成了乳膠狀物質。只是顏色比營養快線更白、透明度更低,貼在容器底部很難整片撕下。
專家:相關食用膠安全
添加食品添加劑的乳制品變“乳膠”,沒任何添加的純牛奶也變“乳膠”,兩者都有問題還是另有原因?
記者聯系了多位從事乳制品研究以及食品添加劑方面的專家。聽完實驗結果后,專家們并不吃驚。“消費者聽到這樣的消息、看到這樣的結果,自然會產生不安全的想法。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食品安全是一個科學問題,有時眼見并不為實。”專家們表示。
乳制品專家解釋說,一看到乳制品變“膠”,通常會懷疑里面添加了東西。簡單講,“膠”是由高分子物質聚合而成,但是,由高分子物質聚合而成的東西并不都是“膠”,只是具有“膠”的外觀。
比如,蛋白質就是一種可以成“膠”的高分子物質。牛奶中含有蛋白質,這也是為什么純牛奶風干后會變成“膠”的原因。
專家表示,營養快線里含有黃原膠、瓜爾膠和羧甲基纖維素鈉,這些都是食用膠。當營養快線風干后,在蛋白質和這些食用膠的作用下,使其看起來就像是“乳膠”。其實,這些食用膠也是安全的。它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膳食纖維素”。“現在很多人為了減肥不是都在花錢買膳食纖維素嗎?”該專家說。
提醒
勿盲信食品安全帖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有關“營養快線風干變‘乳膠’”的消息,早在2011年已被曝出并掀起過一波大討論。當時,有多位專家對“乳膠”形成原因給出了科學解釋,并稱這并非食品安全問題。
事隔兩年多,此類消息又在網上傳播。記者查看了朱女士發來帖子的來源,是一個名為“華人總裁富翁俱樂部”的微信公眾號。記者隨即添加了對該公眾號的關注后,對方發來一條消息:“……了解最新‘食品安全’請回復1”,按照消息指引,記者做出了回復。
緊接著得到一組消息:“世界最臟的魚,千萬不要吃;砒霜般的幾種蔬菜,切記!蛙腿好吃,卻毀了一個家!(震驚!!!)……”不看內容,僅看標題,就已經讓人嚇出一身冷汗。
記者向這個公眾號發出提問:這些食品安全信息是真的嗎?但對方始終沒有回復。
記者采訪了幾位媒體評論人,他們認為,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使消費者更容易相信這些負面的小道消息,甚至認為這才是真相。
“現在的食品安全大環境已經很差,網絡食品安全信息的隨意傳播,只能讓公眾離食品安全的真相越來越遠。”有媒體人表示,作為網民,看到這類信息時,首先要注意信息來源,查看是否由官方媒體發出。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