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唯一自閉癥家庭互助協會運行半年后面臨斷炊
今年3月,武漢市唯一的自閉癥家庭親友互助組織——“守望星園”正式注冊,本地共有600余個家庭參與其中,抱團取暖,探索大齡患者職業康復教育模式。無奈的是,記者日前得知,因經費問題,這個苦撐了半年的公益組織正面臨“斷炊”之憂。
自閉癥家庭的“青春期恐怖”
時至今日,童慧琴依然記得2006年前后媒體突然鋪天蓋地報道自閉癥的情景。
當時她35歲,兒子朋朋8歲。那一年,我國正式將“自閉癥”列入“精神殘疾”范疇。
來自國家層面的這一舉動,曾讓童慧琴激動了很久。她的兒子4歲時被確診為自閉癥。此后的歲月里,上過4家幼兒園的朋朋,又在4年時間里先后上過3家小學。這四年,母親童慧琴給學校賠償了數不清的被摔碎的花盆。然而,他面臨的結局依然是被勸退。
兒子的情況常常讓童慧琴感到絕望,尤其是孩子漸入青春期,無學可上又無事可干。她還發現,早年孩子從學校學的那些不多的交流能力,正逐漸退化。
今年年滿16歲的朋朋最大的愛好是外出。記者第一次采訪時,他從武昌出發去了東西湖。他總是去東西湖,他會突然對父母說:“我呆不下去了,要出去。”然后便帶著他的包、手機和公交卡,坐地鐵和輕軌去東西湖。
朋朋表現出極強的方向感,他從小就精通地圖。此外,在路上他不會輕易與人交流,偶爾出了狀況,他會打電話給父母,“快來救我”。“到后來我才發現,孤獨癥患兒在14歲之后的教育和康復,才是最令人揪心的旅程。”童慧琴用了一個詞:“青春期恐怖”。“小的時候你可以采用一點強制的手段,逼迫他養成習慣。但當他長大后,強制就不能起作用了。”這時候,一些不經意的刺激會給自閉癥孩子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一旦在情緒上“爆發”,往往就需要使用精神類藥物。
童慧琴正面臨這樣的現實。她正在做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家長克服這樣的艱難。
江城600余家庭抱團取暖
武昌區靜安路城開波光園小區,一套面積100多平方米的住宅,就是“守望星園”的總部。
今年3月,這家目前武漢市唯一的自閉癥家庭親友互助組織注冊成功,告別了“沒有名分”的局面。“守望星園”的另一個名字是“武漢自閉癥家庭親友互助協會”,注冊成功之前已經在武漢自閉癥患者家長圈中存在了3年。
注冊成功后,協會租下了這套房子,開始了一個名為“大齡自閉癥患者職業康復計劃”的探索。
今年43歲的童慧琴,就是這家組織的負責人。
這也可能是武漢市最為特殊的一個公益組織:600余個自閉癥家庭參與其中,每周要同時舉辦4場以上的自閉癥患者和家庭活動。除了極少數的捐贈,這個組織幾乎毫無收入。
還是在2011年4月2日,國際自閉癥日,已被兒子的“青春期恐怖”壓抑得無以排解的童慧琴,到北京聽一場權威講座。在現場,她驚訝地發現了來自武漢的五六位家長。
這也是童慧琴第一次和相同處境的人走到一起。在回武漢的火車上,大家一致建議成立一個互助會,抱團取暖。“沒辦法,如果沒有互助,有時真的感到活不下去。”“守望星園”的義工、同是自閉癥家長的巍山梅對記者說。
童慧琴毅然成為親友互助會的負責人。從2011年起,武漢市自閉癥親友互助會開始了艱難的運作,為自閉癥患者和家長提供交流和訓練的機會。
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600余個自閉癥家庭走到了一起。他們彼此幫助、互相溝通、相互慰藉。也就是在協會的幫助下,農村戶口的巍山梅最終為兒子解決了武漢戶口,得以享受武漢市的康復補助。
目前,“守望星園”在武漢三鎮共有四個活動基地。每個周六、周日,家長們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參加活動,交流經驗。
協會沒有錢,好在武漢市殘聯和一些高校給了一些幫助。而日常活動只能由家長們AA制。“絕大多數自閉癥家庭都不富裕,但大家還是經常你一百我兩百地捐。”童慧琴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