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領域賄賂問題追蹤 公布“黑名單”寥寥無幾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 張琴 牟旭)根據國家衛計委關于建立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不良記錄的規定,重慶市近日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并公布了第一家行賄的醫藥企業信息,首個上榜“黑名單”的企業是重慶唯信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從葛蘭素史克中國籍高管被抓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多名官員落馬,有關部門對醫藥領域的商業賄賂查處力度不斷加大,誠信建設措施也陸續啟動。然而,迄今為止公布“黑名單”的企業或單位寥寥無幾。
行賄只是結果,尋租才是根源
據了解,此次重慶公布的醫藥領域的“黑名單”,不僅有行賄者名單,而且有受賄者名單以及行賄受賄的金額。
例如,重慶唯信公司總經理劉凱在醫療設備銷售過程中給予市十三院原設備科科長王毅好處費合計13.5萬元。
試圖通過公開信息聯系這家醫療器械公司,發現其辦公地址已人去樓空。
據統計,2013年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共查處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問題3907件,2984人被追究責任;查處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案件377件,690人被追究責任,其中214人受到刑事處罰。
例如,福建漳州藥品回扣案件表明,全市二級以上醫院“無一幸免”;又如,賽諾菲事件顯示,該公司通過研究經費、現金報銷、禮品贈送等方式,向70多家醫院的500余名醫生行賄,最為知名的大型三甲醫院均赫然在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認為,一些藥品十多元成本可以賣到200多元,不僅有藥品制造和銷售企業的問題,也有醫療單位和監管部門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行賄只是結果,尋租才是根源。
據分析,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由來已久,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其原因在于背后巨大的利益鏈條,斬不斷理還亂,不從體制機制方面查找和解決問題,商業賄賂只會“抓了一批人,又有人前赴后繼”。
規定公布名單,一些地方觀望
為了遏制醫藥領域的商業賄賂,國家衛計委出臺的《關于建立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不良記錄的規定》,從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
作為回應,一些地方也出臺了配套措施,如廣東省東莞市衛生局規定將13種情形列入“黑名單”,涉及醫療機構未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從事母嬰保健技術服務、一年內被投訴并經查實違法行為兩次或以上、因違法違規執業行為被上級有關部門及媒體曝光或造成社會重大影響等。
據了解,雖然中央衛生部門一再要求公布醫藥領域商業賄賂的當事人名單,地方衛生部門也公布了若干規范性文件,但是真正披露商業賄賂當事人名單的寥寥無幾。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