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內鏡診療未在癌癥早診治上發揮應有作用
我國消化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現狀如何?消化內鏡醫療資源分布和診療技術發展能否滿足患者需求?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11月14日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消化內鏡診療技術普查工作總結會議給出了上述問題的答案。
據了解,該普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和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聯合于去年進行,是我國首次對消化內鏡專科醫師和診療技術應用現狀進行全國普查。
人員培訓待加強 硬件需升級
普查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化內鏡診療技術推廣迅速,目前已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廣泛應用。2012年,我國共有6128家醫療機構開展消化內鏡診療,有26203名消化內鏡醫師、14532名消化內鏡護士,全年開展診療2877萬例。然而,在技術蓬勃發展的背后,一些醫療質量和安全隱患也現實存在。
因消化內鏡技術發展快,技術性強,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出血、穿孔等并發癥,所以需要加強內鏡操作質控和規范化培訓。然而,普查發現,存在不符合從事高級內鏡手術標準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這類手術的情況,造成潛在的醫療風險。
會上,面對普查中發現的內鏡醫師培訓不足問題,專家呼吁盡快開展國家四級內鏡技術培訓基地遴選和建設。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相關人員表示,在完成四級婦科內鏡技術培訓基地第一批學員培訓試點的基礎上,近期我國將同步啟動其他專業四級內鏡技術培訓基地的申報、評選和師資培訓等工作。今后,醫師開展四級內鏡診療技術應用,將必須經過6個月的培訓并考核合格。
此外,為進一步規范內鏡診療質量,專家建議,應實施內鏡醫師上崗證制度,保證內鏡診療操作的規范性。
除此之外,一些醫療機構內鏡中心面積過小,也使醫療機構面臨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潛在風險。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秘書長金震東指出,內鏡中心面積小于25平方米,意味著在如此小的操作間內要同時完成胃鏡、腸鏡等基礎檢查,還要進行清洗消毒,這樣的硬件設施將無法保證操作過程的規范和清洗消毒流程的合理。
在癌癥早診治方面未發揮應有作用
金震東表示,我國是胃腸道腫瘤高發區,胰腺癌等癌癥發病率近年來也快速上升。然而,由于設備、人員、技術水平限制等原因,我國在消化內鏡開展癌癥早診早治方面還處于較低水平。
普查結果顯示,作為基礎檢查方式,我國的胃鏡開展例數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別并不太大,腸鏡開展率則差距明顯,一些高級內鏡診療技術,如ERCP等,開展率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相對于開展總量的不足,我國消化內鏡資源分布不均也是突出問題。普查結果顯示,在我國開展消化內鏡診療的醫院中,有84.55%的醫院為二級以上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比僅為15%左右。二級以下醫院開展胃鏡和腸鏡檢查和治療的數量,只占全國總量的3.3%和2.2%。
金震東指出,在消化內鏡手術中,普通胃鏡和腸鏡作為基礎的檢查方式,可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進行,不必到大醫院診治,而復雜的、難度較大的消化內鏡手術可以選擇到大醫院。二者之間建立良好的分工協作通道,才能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消化內鏡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為準入管理和質控提供循證依據
“對我國內鏡診療現狀進行摸底,能夠為政府部門進一步規范管理這項技術提供循證決策支持。”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相關人員說。
金震東介紹,此次對消化內鏡技術的普查歷時1年,覆蓋了全國95%以上開展消化內鏡診療的醫療機構,近2000名消化內鏡專家和100多名普查工作人員參與了普查項目的組織管理與實施工作。普查主要針對2012年全國消化內鏡診療相關數據進行搜集和分析。
而在此次普查總負責人之一、國家衛生計生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張俊華看來,在搜集基礎資料的同時,此次普查肩負的使命還包括建立消化內鏡醫師國家數據庫,為確定四級消化內鏡培訓基地的數量提供依據等。
2013年年底,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及普通外科等10個專業內鏡診療技術管理規范,明確對內鏡診療技術實施分級管理,并提出逐步完善內鏡診療技術準入管理和質量控制。該文件就采納了此次調查的部分結果。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