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村廁改:三級財政補助讓群眾少花錢不花錢
濟南1月17日電(記者袁軍寶、陳灝)“現在的廁所沖完水之后,一點異味都沒有。”在市桓臺縣伊家村,村民宋進華告訴記者,解決了廁所這個農村衛生“痛點”之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像城里人了。
在北方農村,“兩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半邊”的旱廁曾經是廁所的主要形態,廁所衛生問題也成為影響鄉村、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短板。近年來,在省、市、縣三級財政的補助下,大力推動農村改廁改衛,全省累計完成改廁1000余萬戶。農村旱廁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尷尬正逐步成為過去式。
市臨淄區朱臺鎮西單村村民孫美云家的小院里,有果樹、石桌、石椅,地面進行了硬化,整個院子漂亮整潔。“以前最難的就是廁所,現在廁所里都貼上了瓷磚,干凈又明亮,小院里所有地方都美觀了。”孫美云說。
孫美云告訴記者,以前兒媳、孫女回來后,最愁的就是上廁所。旱廁成沖水廁所后,孩子們更愿意回老家了。
農村廁所,帶動的是整個農村的提升。在煙臺市俚島鎮煙墩角村,每年大量天鵝飛來越冬,吸引很多游客來此觀光。村黨支部曲學軍介紹,改廁前村里的污水直接流到村南河里,影響到天鵝的。改廁以后,村里建設了27處污水處理設施,全村生活污水統一收集、一體化處理。河水變清了,天鵝越來越多,游客也越來越多。2017年到煙墩角的游客有20多萬人次,當地村民戶均收入3萬多元。
改廁改出了美觀,更改出了健康。住建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改廁,農村人居明顯改善,從源頭上有效減少和預防了疾病的。2017年,山東農村群體甲乙類腸道傳染病發病數較全面改廁前的2015年下降26.95%,其中痢疾下降了34.23%。
改廁的成本是影響農村居民改廁積極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村民對于廁所最大的顧慮是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不知道之后如何進行后續糞污的處理。但的補助,大大減輕了村民們對成本和費用的擔憂。
據了解,級對一般農戶每戶補助300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補助400元。市、縣兩級原則上分別按不低于省級資金同等規模進行補助,鼓勵農戶以自備磚、砂石、水泥建筑材料或以出工等形式參與,盡量讓農民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就用上無害化衛生廁所。目前,、市、縣三級財政已累計投入資金約80億元。
在市臨淄區,2015年至2017年各級財政對廁所戶均補助達到900元,五保、殘疾、貧困農戶的補助為1200元;2018年,當地對雙甕式旱廁每戶補助提升至1100元,三格式每戶補助1300元。“資金直接補給施工方,村民如果沒有額外要求,不用出一分錢就可完成。”臨淄區住建局村鎮科工作人員于金弘說,臨淄區廁改進行了標準化設計,并且統一招標專業化隊伍施工,確保質量。
“自己基本沒花錢,全給掏了。”臨淄區金山鎮北劉村村民常來理說,自己年齡大了,覺得蹲便不如坐便好,于是就額外掏了30元將原來免費的蹲便器換成坐便器。這也是他家用在改廁上的唯一一筆支出。
農村旱廁“三分建、七分管”。近年來山東各地探索出依托村“兩委”、種植大戶或合作社、專業的環衛公司等多種形式的廁所管護服務模式。如桓臺縣索鎮依托灃億農場建立農廁管護服務站,為全鎮11800多家改廁戶提供廁液清運服務。部分條件好的鄉鎮及村還為村民提供抽廁補助。“一個電話,基本當天就能過來抽,很方便。”孫美云說,每次費用在30元至50元,家里基本每年抽一次,但鎮里和村里各給一張免費卡,根本不用自己掏錢。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體現“大文明”。當前,農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山東各級財政補助推動的這場農村“廁所”了這一大趨勢。“通過財政補助,加快了農村的旱廁,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民生工程進一步拓展,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臨淄區委宋振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