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交警和“拼接”的24小時
打擊能手劉偉火眼金睛識出在逃命案嫌疑人。
貼心暖男朱海昆深諳與群眾打交道的方法。
研判專家洪喜生在禪城公安分局智能交通指揮中心守護交通暢順。
E警前行 忠誠履職 守護平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藝明 通訊員張億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成通
隱姓埋名21年的在逃命案嫌疑人,竟然被火眼金睛的交警劉偉一眼識別出來。此事在眾多媒體報道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指揮交通、路面巡控、嚴查違法,每天在同一個地方做著同樣的事情,交警的工作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單調又刻板,然而實際上又是否如此呢?
連日來,記者深入佛山禪城公安交警大隊,貼身采訪3名各自“身懷絕技”的交警,從他們的日常工作中截取3個時間段,還原交警守護“E”路平安的24小時。他們之中有運用刑偵思維的打擊能手,也有深諳群眾心理的貼心暖男,還有善用大數據的研判專家。正因為他們這些不為人知的一面,才使得禪城的路面更平安、更暢順。
現場:晚9時~翌日凌晨5時
打擊能手 捕捉“微表情”抓住在逃嫌疑人
子夜時分,大多數人已經進入了夢鄉。在季華四路上,49歲的劉偉抖擻了一下精神,開始在紅綠燈路口布置好設卡點。他們每周要至少查兩次酒駕,每次查緝的時間地點都不固定,若設卡地段附近比較多飯店,他們上崗的時間可能在晚上9時前后;若設卡地點在娛樂場所附近,他們則要在深夜上崗。
設卡時間到凌晨4時結束,但交警們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當晚,交警抓到了兩名酒駕人員,劉偉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將他們送到佛山中醫院抽血檢驗,最后將其押送回公安機關。不知不覺中,天邊已經泛起魚肚白!皫啄昵,每次行動都會抓到十多名‘醉貓’,現在蹲守一夜,最多也只抓到三四個人,這說明群眾的交通意識增強了!眲ケ硎荆@樣想來,他們的通宵工作還是有意義的。
在這晚查酒駕的過程中,一名醉駕男子非常不配合,在交警多次要求下,他才向酒精測試儀吹氣。劉偉說,這種故意不配合的情況經常會發生,但最難處理的是醉駕司機和副駕乘客臨時“調包”的事情。“這個時候,我會馬上將兩人分開,分別對他們做思想工作,嚴肅地講明法律后果,一定要快準狠地攻破他們的心理防線。”
劉偉之所以對審訊如此熟悉,是因為他在來交警隊前曾是一名刑警。2011年,他來到交警隊后就專門負責路面打擊的工作,針對酒駕、無牌無證駕駛、套牌等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作為一名老刑警,他擅于抓住違法分子的“微表情”!靶睦镉泄淼娜嗣娌勘砬榭隙ㄊ遣灰粯拥模抗庥坞x,肢體語言也會告訴你他非常急著離開。”
8月22日,他在設卡查非法改裝三輪電動車的過程中,遠遠看到一名頭發蒼白的男子開著三輪車,神情慌張。這名男子不愿透露真實姓名和年齡,并且一直求“放過”。劉偉通過智慧新警務比對,發現他原來是21年前發生的一起命案的在逃嫌疑人。隱姓埋名21年,最后被一名交警抓住,男子自己也連稱“沒想到”。
做交警8年來,劉偉運用自己的“金睛火眼”,抓獲了各種違法人員超過3000人。
現場:上午7時~上午11時
研判專家
用大數據保道路暢通
禪城張槎,早高峰。佛山大道、禪西大道、張槎路、華寶北路等各條主干道的車輛漸漸增多,車龍隨著紅綠燈的跳動如潮水般有規律地流淌著。
洪喜生和其他交警同事一樣,早早便“守”住了轄區內的主要干道和路口,風雨無阻。旁人不知道的是,他們守的這些路口的紅綠燈讀秒是多少、轉彎和直行車道的分配比例等都是經過大數據研判后所做的最優方案。
2015年,由于職務輪崗調整,從警21年的洪喜生調任禪城公安分局交警三中隊任副中隊長。在他看來,充分運用好大數據,及時科學地安排警力、優化交通疏解方案,才能確保道路的通行能力。“佛山大道早高峰時間北往南車輛3706輛、南往北4150輛;季華一至四路東往西5430輛、西往東超4500輛……”對于自己轄區內的交通數據,洪喜生可以說了如指掌。
洪喜生還記得,去年謝邊立交封閉后,大量進出沈海高速的車輛都涌至張槎,流量大漲兩倍,一度對張槎路造成了非常大的交通壓力。通過對高峰期內各路口車流數據的分析,交警決定對張槎路西往東方向全線的紅綠燈進行重新配時,完善繞道通行指示牌,同時在部分路口增加調頭通道,在堵塞路段增加了人手疏導交通。這些舉措的效果立竿見影,在此后謝邊立交封閉的半年時間內,張槎路基本能保持通暢。
早高峰過去,洪喜生馬上轉入另一項工作,就是組織同事報送當天道路的堵塞情況及事故情況,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來對路面情況作進一步的改善。
此外,洪喜生還會通過禪城首創的“清道夫平臺”來了解轄區內的客運和貨運企業的車輛信息、駕駛員信息。通過該系統,他們可以對轄區內的大型車輛和駕駛人進行實時監控,對即將“帶病”上路的車輛和人員,系統會發出預警,通過這一大數據手段,將路面的交通隱患清零。
現場:下午2時~下午5時
貼心暖男
整治交通亂象有“秘笈”
下午2時,交通整治組的交警朱海昆來到嶺南大道,圍繞佛山正開展的60日重點交通違法整治統一行動,他和同事對路面電動自行車逆行、駕駛員不戴頭盔等違法行為進行教育。
“我這次沒有違法行為了,不會再教育我了吧。”行動中,一名騎電動自行車的女子在等紅綠燈時主動“搭訕”朱海昆。朱海昆笑了笑:“做得好的話,我只會給你點個贊啦!
一般來說,面對交警的處罰和教育,群眾多少會有一些怨言。但記者在旁觀察了一會,發現朱海昆竟然和不少被他教育、處罰過的電動自行車駕駛者“打得火熱”。朱海昆告訴記者,這其實與執法方式有關,他之前做了十幾年的派出所基層民警,深諳與群眾打交道的方法,每次執勤前都會告訴同事,與市民打交道一定要避免他們有對立情緒,要先和他們聊聊家常,再慢慢讓他們意識到自己駕駛行為的不當之處。
對于不同的市民,朱海昆還自創了一套“人群分類管理法”,他將受教育的駕駛人分成3個類別,對待其中的一類,他會側重說案例,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血淋淋的教訓;對待另一類,他則偏重于說道理、講法律,讓他們知道一旦發生交通意外要承擔的法律后果,而對于老人、學生、婦女等其他群體他也能循循善誘。
如此一來,每類人群都能被他精準地擊中“痛點”,繼而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從源頭上改善交通環境。
對于一些平時沒人留意的小路口,朱海昆還會通過一些小改造來避免違法通行的電動自行車發生意外。比如在佛山大道南往北右轉入文昌路的路口,以往經常會發生機動車與電動自行車碰撞的事故。他經過現場走訪,發現事故多源于電動車違規在機動車道上直行,他于是在該路口放置了欄桿,以避免電動自行車違規穿行該路口。經過這個簡單的小改造,如今這個路口的碰撞小事故已基本絕跡。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