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戰艦快速成長的底氣
隨時出發去海上訓練,已經成為黃石艦官兵的常態。
從上戰位的那一刻起,官兵就力求“成為戰艦的一部分”。
大強度訓練讓官兵快速摸清艦上裝備的性能。王光杰 攝
艦艏高昂,浪花四濺。戰艦在海鷗的繞飛下,輕捷地劃過一望無際的蔚藍海面。銀灰色的艦體后,白色的航跡很長,還在不斷延伸。
黃石艦的官兵告訴記者,他們很喜歡看這些不斷延伸的航跡。
這道道航跡,不僅是黃石艦快速前行的印記,還是新時代海軍官兵備戰打仗、勝戰能力不斷提升的軌跡。
入列后的第二年,黃石艦代表中國海軍遠赴俄羅斯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海洋之杯”艦艇比賽,勇奪總冠軍。入列4年多來,這艘戰艦迅速形成戰斗力,圓滿完成多次重大演習、訓練任務,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還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百川歸海,千帆競渡。黃石艦快速成長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奧秘?
“練到你覺得已經成了戰艦的一部分”
眼睛瞄著右舷副炮的瞄準鏡,副炮兵朱善庫右手大拇指一直放在射擊按鈕上。
在風起浪涌的大海上,戰艦有時就像一片樹葉。朱善庫已經習慣了這種晃動,在戰位上動作很穩。他嘴里不時重復著一個詞:擊發、擊發……每念一次,大拇指就同步下按一次。
這段時間,朱善庫和右舷副炮較上了勁。船靠碼頭,戰位操演時間,他在右舷副炮上一“泡”就是兩個小時。戰艦出海,一有時間,他就去副炮戰位……
如果不是知道朱善庫在“海洋之杯”艦艇比賽中拿過第一,看他訓練的勁頭,記者差點以為朱善庫是一位正在“惡補功課”的新兵。
2017年8月,朱善庫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當時,他隨黃石艦一起出現在國際軍事比賽的賽場。關鍵時刻,他以副炮消滅浮雷課目第一的成績助力黃石艦奪得總冠軍。
“冠軍選手還用這么狠勁練?”對這個問題,朱善庫笑了笑:“因為我們就是憑著這股狠勁和不一樣的標準奪得了冠軍。”
回想起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海洋之杯”艦艇比賽前的訓練,朱善庫現在覺得“苦中帶甜”。
但那時,他只是覺得苦。每天3小時值更下來,人累得只想“親近床”,艦長卻讓他去副炮上加練一小時。棉襖、棉褲、棉帽,在冬日的凜冽海風中,很快就感覺薄得像一張紙。對著浮標瞄,對著漁民的網漂瞄,對著浮在海面上的海鷗瞄,很多時候瞄得眼前冒金星。
“想過放棄,想過學別的專業。”好在朱善庫堅持了下來。“艦長說的一句話讓我看到了差距,也有了明確目標。”那年,海軍競賽性比武考核在渤海某海域展開。朱善庫發現浮雷后果斷擊發,取得首發命中的成績,刷新了海軍副炮消滅浮雷最短用時的紀錄。那一刻,朱善庫的眼淚流了下來。
這之后,不用艦長安排,他自己就去副炮上練習了。
不久,黃石艦赴俄羅斯參加“海洋之杯”艦艇比賽。比賽前一晚,規則變了。一路靠著左舷副炮“過關斬將”的朱善庫,不得不操起右舷副炮“接敵”。之后的結果同樣喜人,朱善庫發揮正常,首發即命中浮雷,奪得該項目的第一名。
回來后,朱善庫練得更狠。幾個來黃石艦看望朱善庫的同鄉戰友不太明白,以為他“是在向朱作雙看齊”。
朱作雙是朱善庫以前在獵潛艇上的老班長,立了好幾個二等功和三等功。朱善庫很佩服他,給這幾個在其他艦上服役的同鄉戰友都講過老班長一次次刷新紀錄的故事,而且每次言必強調:“朱班長很多時候是在破自己創下的紀錄。”
他曾對黃石艦上的戰友們說:“忘記不了參加國際比賽時的情形,當時換操右舷副炮時心中有點沒底,瞄準浮雷后有3次擊發機會都因為猶豫錯過了,我不喜歡這種感覺。”為了把右舷副炮射擊的短板補齊,朱善庫進入了新一輪的“癡狂”。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黃石艦,不只是朱善庫一個人進入了這種狀態。對戰斗力標準的恪守,體現在這艘戰艦建設的許多方面:優化訓練流程,嚴摳細化訓練動作,對手中裝備性能不斷挖潛……
1月3日下午,戰艦疾馳,浪花飛濺。副艦長徐磊來到右舷副炮旁邊,將一個靶標投進了艦外急速退后的水中。副炮兵當日的強化訓練再次展開。
練到哪種程度才算到位?面對一些新戰士問的這個問題,朱善庫現在總愛用艦長王峰說過的那句話來回答:練到你覺得已經成了戰艦的一部分。
“靠一個人打不贏一場戰爭”
“沒有狀元師傅,只有狀元徒弟。”崔清春一直覺得自己對這句話理解得很透徹。直到徒弟李達超在賽場上擊敗自己時,這位雷達班長才強烈地感到“這世界變化快”。
在雷達專業繪算方法比武中,李達超用的是典型的“清春手法”。不同于其他人鉛筆、分規、平衡尺輪番上陣,李達超是分規、平衡尺一把抓。這種手法一度是崔清春的“絕招”,曾幫助崔清春連續4年在該課目專項比武中奪得第一。
眼下,這個“絕招”還是絕招,不過冠軍已經易主——李達超這個徒弟達到了崔清春的高度并超過了師傅。
讓李達超戰勝師傅的,不只是這種手法,更是師傅那7本毫無保留分享給徒弟的筆記。
對李達超來說,這些筆記就是雷達專業的“武功秘籍”。
在黃石艦,李達超不是7本筆記的唯一受益人。相關專業的戰友都知道,只要有需要,任何時候都可以從崔清春那里拿到這7本筆記。
“靠一個人打不贏一場戰爭。”崔清春說,“在信息化戰爭的大背景下,分享的程度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著制勝的力度。沒有戰友的共同提高和在更高層次上的默契配合,贏得一場比賽都不可能,更談不上贏得一場戰爭。”
“靠一個人打不贏一場戰爭。”在黃石艦,這句話不只是崔清春在說,幾乎所有的官兵都這樣講。
這句話的原創也不是崔清春,它來自于官兵對傳統的傳承,又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升華。艦長王峰說,共享與合作如今已成為黃石艦開展訓練的核心理念之一。該艦政委張鍵告訴記者:“艦員之間共享彼此所有訓練收獲,是我們艦不斷取得進步的秘訣。”
事實也的確如此。記者發現,在該艦,各班成員之間、班與班之間、班與部門長之間……各個層面的交流已是常態。
盡管已經調往別的戰艦,費秋祥談起師傅仲昭廣,言語間仍然滿是感恩。首次見面,仲昭廣就向費秋祥攤開了自己的“音感筆記”。同時毫無保留地攤開筆記的還有另外兩位班長。那一次,費秋祥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訓練收獲絕對共享”。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發現,這種共享還在向更大的層面延伸。仲昭廣已經多次擔任基地聲吶專業集訓教練員,每次他都會向所有學員傾囊相授梳理出來的最新成果與經驗。
每次參加重大演練任務的間隙,黃石艦都會組織本艦骨干與兄弟單位官兵探討聯合作戰心得。
如今,共享正在使各方受益。一次,機器發生故障,崔清春主張用現成解決方案。他的徒弟張泳鑫卻拿出了基于現有方案的“改進版”。兩相對比,崔清春發現,張泳鑫的方法比他的方法快得多。崔清春立即把張泳鑫的做法收納進筆記之中。崔清春說:“正是因為有這種共享,我自己才能始終‘跑在隊伍的前面’。”
敞開胸懷,兼收并蓄。不知不覺間,黃石艦成長為一艘“種子艦”。據統計,自入列以來,該艦先后向兄弟艦艇輸送干部16名、戰士骨干23名。
“在對待榮譽上要知重、知輕”
記者見到王雪振時,這位艦炮班長正在艦炮設備室給新號手強調主炮的保養細節。
無論是戰船靠泊碼頭還是在海上疾馳,王雪振都覺得時間不夠用。除了吃飯睡覺,一天中大部分時間他都會在艦炮設備室里度過。
“想得最多的就是趕快把這批新號手帶出來,讓他們盡快發揮作用。”王雪振說。
“這才是備戰打仗的狀態。”王雪振告訴記者,這種狀態也有助于黃石艦取得更多和更高的榮譽。
受命參加“海洋之杯”艦艇比賽,在感受到使命光榮的同時,王雪振和戰友們當時也頓感“壓力山大”。
實射、救援、損管、巡檢,訓練量倍增。訓練量最大的時候,王雪振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兩個月下來,王雪振瘦了20斤。
“就沒你們這樣用裝備的。”王雪振至今記得生產廠家師傅生氣的表情。為摸透艦上裝備性能,該艦官兵對包括主炮在內的武器進行極限條件下使用。看著成倍增加的實射次數,生產廠家的師傅走開了,官兵們訓練更加放開了手。
得知取得主炮射擊項目第一名消息的當晚,王雪振對戰友說:這個時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榮譽的崇高與神圣。
如今,王雪振說起這段歷史的次數越來越少。問及原因,王雪振說:“榮譽永遠是我們要爭取的,而不是用來炫耀的。”
王雪振清楚記得,參加“海洋之杯”艦艇比賽載譽歸來,黃石艦官兵在母港的碼頭上休整。期間,艦上沒有組織慶祝活動,只是抓緊時間安排官兵休息,此后便迅速投入到新的戰備訓練任務中。“戰場才是榮譽的試金石。” 對此,該艦政委張鍵這樣說。
去年12月25日,在劉公島,該艦再次組織官兵舉行“銘恥鑄魂”教育。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的“海魂”雕塑前,官兵們重溫歷史,立下錚錚誓言。
就在前一天,該艦官兵剛剛參加過三等功慶功授獎儀式。
“解決好了如何對待榮譽的問題,勝戰就會更加明晰地成為官兵的根本追求。”該艦所在支隊的政治工作部主任沈宇欽這樣對記者解釋。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