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 2》:我想要 X-ART你給我的卻是東熱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Pacific Rim:Uprising)是個的片子。
2013年的前作《環太平洋》在中國拿下超過1.1億美元票房,超過美國本土票房的「」被當成標桿事件被熱潮好幾輪。全球4.1億美元的成績相對于超過1.9億美元的成本來說絕對算是虧錢,《環太平洋》續集電影的計劃也因此流產。當然,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和華納的合約到期,遲遲找不到下家讓這個曾經出產過《騎士》系列影片的片商一坎坷。
后來,正趕上國內地產首富王健林邁大步「走出去」,豪擲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并宣布《環太平洋2》將在青島萬達影都進行拍攝。之后,傳奇影業創始人托馬斯·圖爾被爆出局,內幕撲朔迷離,再為傳奇旗下作品增添一分疑慮。
但是,《環太平洋:雷霆再起》最大的缺陷,其實是導演不是吉爾莫·德爾·托羅。
普天之下大概只有吉爾莫·德爾·托羅才能駕馭得了機甲+怪獸組合,因為只有一個真正的日本動漫迷和怪獸電影骨灰粉絲才能將日式機甲打怪獸的電影融會貫通,嚴絲合縫的實現亞洲宅男心中的機甲之夢。
機甲,對于宅男來說,和性幻想具有類似的地位。這意味著,只要有那么一點點和想象中不同,Fantasy即告破滅,要么0,要么100,沒有中間地帶。吉爾莫·德爾·托羅用《環太平洋》狠狠擊中了宅男觀眾的G點,這也是為什么當年很多國內直男影評人評價《環太平洋》不是用分數,而是在影院情不自禁說了多少個「我X!」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的劇本沒有任何問題,「浪子回頭」+「小英雄成長」的雙故事引擎完美復刻前作,機甲、怪獸也是一樣不缺,但是看下來你總會感覺不對頭,每一個細節和節奏的差池,最終造成巨大的后果——《雷霆再起》和《環太平洋》的差別,就是漢堡和壽司的差別,后者是「神作」,前者是披著「環太」外衣的《變形金剛》。
當然,《雷霆再起》在視效上依然著好萊塢不惜血本的風格,其中新的機器人,新的武器等一些小創意,看著也很有意思,戰斗場面也相當熱血沸騰,但是你總找不到那個感覺:《環太平洋》有一幕,日本小童星蘆田愛菜在東京街頭怪獸,黑人男星伊德瑞斯·艾爾巴飾演的指揮官Pentecost駕駛舊型號機甲手刃怪獸后從駕駛艙走出,身后是一片廢墟和夕陽,所有觀眾都在那一刻情不自禁的說出了一個詞——爸爸!
2013年我在國際電影節上采訪德爾·托羅,當后者得知《環太平洋》已經在中國拿下超過1億美元票方時,他瞪著因為近視眼鏡而被放大很多倍的眼睛說了三聲「Thank You」;而作為粉絲的我,想說的是「No,Thank You!」
《雷霆再起》片頭,男主角在旁白中老爹是Pentecost,而「我,不是我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