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彎了閨蜜可我卻直了
我們倆的認識是在大一軍訓的時候,很快就成為了閨蜜。她是一個新疆女孩子,火熱的外表,細膩的內心。
她和別的女生打鬧,我會吃醋;我的日記里每一個故事都有她;每天都要牽她的手,和她睡在一起,貼在她的胸口玩兒手機;甚至外出寫生幾天都會因為想念她而坐立難安……
我們可以對一個陌生人,偶像,虛擬人物,動物,甚至動物,玩偶產生濃烈的感情,且這種戀情很容易變得瘋狂、莫名其妙。
“我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善于表達感情的人,但依然可以的在朋友面前撒嬌,開車,如果可以,希望結了婚還和閨蜜住在一起!”
如果一個男生說出這樣的話,的確會讓人浮想聯翩,但如果是女生,似乎一切又都合情合理。
最近看《歡樂頌2》,不知道多少人彈幕刷“讓關關和邱瑩瑩在一起好了!”“安迪和小妖精曲筱綃其實是一對兒吧!”
但是沒有人會當真,畢竟這就是女生之間表達情感的方式,就是這么的不講道理又膩膩歪歪。
寫到這兒我實在太想把我兩個的例子擺上去了——就是張敏在微博向周慧敏的事情。
這件事雖然已經被,但不得不說,那樣直白不的話語,其中真情一眼可見。
所以你就發現,直男除了“多喝熱水”之外幾乎百無一用,他能陪你逛街到天黑嗎?能陪你挑口紅色號嗎?能陪你去買舒適的內衣嗎?就連衛生巾他們都不會看加長夜用和普通夜用的區別!
那個和你關系最好的女性朋友,你會覺得她哪里都好,做什么都可愛,穿什么都好看,會在日記里每天寫她,會因為她多關注別人一點就吃醋……
跟閨蜜一起睡覺算嗎?和閨蜜親親抱抱算嗎?她有了男朋友你會吃醋算嗎?24小時黏在一起的沖動算嗎?
這個界限沒有人能夠定義,因為友情和愛情之間的那條線,本來就是人類刻意去劃的。
但是你知道嗎?一個最新的數據表明,要好的朋友之間相互探索,發生性行為和邊緣性行為的幾率非常之高。
所以發生性行為這個界限,恰恰是不能確定愛情存在的。否則《friends with benefits》(朋友也)里面的故事也就不會發生。
這時候大多數的人們是會選擇承認的,因為他們模模糊糊地以為這種越界就足夠說明自己已經彎了,性取向變了,加上一些年少時代特有的沖動,很多“校園百合”就誕生了。
我當然不是說校園百合都架構在這樣虛擬的心理狀況下,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如假包換的同性戀者在其中找到了真愛的。
但請你們回憶一下,上學時代,有多少女孩子說自己喜歡女孩子,最后都被時間證明是“假性”的?
這樣的一種心理,或許跟“假性近視”有點像——因為在那個瞬間,當事人一定不知道自己是“假性”的那一個。
在我們對普通年輕人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為身邊的Les要比gay多一些。
由于我身邊也的確是les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所以帶著一個隱隱約約的答案,我去翻看了資料。
比較現代的數據顯示400 萬美國人是同性戀,占成年人比例的 2%,其中男性占 2.5%,女性占 1.3%。
1990 年美國國家健康和社會生活調查顯示的比例稍高一些,但男性比女性多依然是顯著的。
結果卻令我大吃一驚,在很多科學的統計數據中,女性同性戀的比例是比男性少的。
從這個表格上來看,又變成了les的人數和比例都遠高于gay群體。但由于fecebook統計的數據來自于用戶自主選擇的性取向,所以用戶選擇數據與科學數據的不符反而說明了一件事——有很多女性,自己認為,或標榜自己是同性戀。
至于女性為什么要把自己往同性戀上扯,研究網站給出了一些理由,我在這里總結給大家感受一下。
很多傳統家庭教育下的女孩子,其實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跟男孩子的接觸是很少的。這會導致兩種極端,要么會特別的渴求男性,要么就會特別的。
如果一個女性要父權對女性的,首先就會讓自己的身體不受對方支配,這也是女權主義很容易和女同性戀站在同一個戰壕里的原因。
這一部分女同性戀希望通過展示同性之間的戀情,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并且能獲得來自各方的重視和關注。
諸如此類的社會歷史人類學心理學等等原因被專家們羅列了個遍,但卻沒有一個原因可以真正解答我最開始那個故事里面的問題。
這個世界,目前已經到我們可以的選擇自己的性取向,雖然出柜的代價依然慘重,但至少我們擁有了的意識。
要知道,同性戀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未消失,就算是在男風最盛的時候,大家也不愿意去正視它的存在,反而用各種借口和名義去。
相比于男風,女性同性戀則更加隱秘,畢竟女性在當時的社會根本就不受重視,所以女性本身的選擇也從來沒有人傾聽。
現在,我們身邊的les越來越多,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這個社會進步的速度。社會開始傾聽我們的聲音,我們也開始慢慢關注自己本身的想法。
因為,感情這東西啊,從來就不是能夠規則地劃分在某個領域里的,同性戀,異性戀,無性戀……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