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伊莎貝拉》:老男人的性幻想
《伊莎貝拉》是十足的一個接近老男人歲數的男人的性幻想,而從影片的格調來說,這部模擬王家衛的電影使得影壇少了一個彭浩翔,多了一個王家衛
而是著《伊莎貝拉》溫情脈脈的彭浩翔。“伊莎貝拉”被設定為是永遠的愛人的名字,也是一條狗的名字。據說陳文茜有條狗叫“李敖大哥大”,而彭浩翔的狗叫“伊莎貝拉”。狗的名字多少代表了一個人的趣味。你可以想像有這種狗名字的電影,大概是什么情調。我沒有讀過李敖的《上山·上山·愛》,據說講的是母女倆愛上同一個男人的故事。沒想到彭浩翔還沒有老就開始講同樣的故事。這其實本該是一個夠老的男人的故事——想像著(或炫耀著)永遠有年輕的女孩愛自己,無論靈魂還是,讓自己保持著而神秘的魅力(這部電影里有各種風情的女孩出入男主人公的小屋)。為什么一定要一對母女愛自己,那代表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必須要神秘,才夠性幻想的味道。據我看來,《伊莎貝拉》就是十足的一個接近老男人歲數的男人的性幻想。
從一開始,明眼人就能料到,杜汶澤與梁洛施的所謂父女關系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在一部這么曖昧的電影里,父女關系怎么可能成立?我承認這個電影夠溫情,或許這是一個老男人對初戀的溫習。不是回憶,是溫習。溫故而知新——過去有些了,幸而得以在過去愛人的女兒身上享受一種的愛。當然,你可以把他當作一個男人成長的過程,但不是什么救贖,救贖是不應該把鏡頭對準梁洛施美麗的長腿的(梁洛施是的,梁洛施已經足夠美了,我簡直看了一場“梁洛施澳門寫真”)。其實我是認可這樣的故事的,大概是因為我的年紀也快到了。但受不了這種所謂的唯美,造作的旁白,以及那些小聰明技巧。不是拼貼上年、月、日的字幕,就能讓影片有歷史感,就可以去描述一個時代(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前夕)——這里更多是情調的某種裝飾。
從格調上來說,《伊莎貝拉》不是疑似王家衛,簡直是模擬王家衛。于是影壇少了一個彭浩翔,多了一個王家衛。這和導演技法是否成熟無關,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導演的追求。看著那些漂漂亮亮的畫面,聽著葡萄牙風情的配樂(獲得今年電影節最佳音樂),我多少有些郁悶。因為從30分鐘開始,我就在等待結束了。我知道此后必然是不停地重復、重復、重復那一種調調。最后60分鐘,我只等到了一句有趣的對白:“在澳門,沒有金表是不行的,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也許為此,我們可以期待彭浩翔的下一部作品?另外一點郁悶是,的國語配音毀了這部電影所精心營造的味道。既然現在美國的可以講英語配字幕,的電影為什么不能講粵語配字幕呢?
- 標簽:男人的性幻想對象是誰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