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男人憑什么成為廣大女性的性幻想對象
這幾年,“過氣”男星因為會做飯而重新翻紅的例子不少,黃磊、謝霆鋒、、林依輪,這些原本幾乎已被遺忘的明星,在綜藝上一露廚藝,就重新抓住了老少女們的心。娛樂新聞報道他們用的標題都是《嫁人就嫁謝霆鋒黃磊汪涵,因為會做飯的男人最》、《會做飯的男明星才是真男神!》。
名模本來知名度并不高,卻無心地在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靠一手廚藝大量圈粉,后來成為各類綜藝節目的常客。
黃磊二十多年前走紅又淡出熒幕,現在憑借帶娃、做飯的好男人形象轉型翻紅,創立了個人品牌“黃小廚”,在線烹飪視頻也深受喜愛。
謝霆鋒原本潮流叛逆的形象深入,近幾年他在《十二道鋒味》中大秀廚藝,形象轉變令很多人聲稱對他“轉粉”。
上圖幾個男星因做飯而翻紅的時間都從2013、2014年開始,真人秀讓這些大叔型男星的生活技能受到關注,在一眾小鮮肉或鋼鐵直男中,成功沖出一條新,樹立了新的男神形象類型。那正是真人秀和自火起來的時代,明星們在鏡頭前和微博上紛紛走壇,作品顏值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魅力,生活技能成為吸粉利器之一。
比如,《爸爸去哪兒》從2013年后,一下子戳中了中國女性長期面臨的現實焦慮:“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于是很快引發了大眾對中國男性生活技能缺失、父職缺位等話題的討論。
長期以來帶娃、做飯這些都被看成“母職”,是女人的本分。但、黃磊等,讓大眾看到了一類從沒見過的男星形象,不但有事業,更懂得生活,是一類“理想生活伴侶”型偶像。
50-80年代,熒幕上的男性角色不是用胸口堵槍口的鋼鐵軍人,就是帶病工作的強人,觀眾啥時候見過他們在家里做飯、帶娃了?不存在滴。他們塑造的形象,本身就遠離家庭和個人情感,你能看到他們為了流血,為了國家不要家庭,但很少看到他們為了家庭和個人做什么。
到90-00年代,港臺風開始刮進,高大英俊的男星形象是會唱會演、梳著光鮮大背頭的周潤發、劉德華們,還有日韓的木村拓哉、健們,這大概是第一批被看成“大眾情人”的男星,有了對女粉絲拋媚眼的功能。但這些形象也一定是遠離庖廚的,甚至這時候的男星們都被經紀公司要求不能戀愛結婚。沒有個人生活,只有鏡頭前的完美大背頭。
再后來日韓潮流帶來了“花美男”型的男星,娛樂市場成為少女們的消費主場,對男星的要求就是美美美,萌萌萌,楊洋、吳這類演技和唱功都一言難盡的美男成為呼風喚雨的新偶像。瑪麗蘇文化才是他們的戰場,酥酥的他們怎么可能做飯和帶娃?但沒關系,少女和老少女們養著他們這一口(PS后的)仙氣,要的就是這種不食煙火。
過去在相親市場上,做菜做家務這類工作常常是男方對女方提出的,而現在女方也把它寫進了對男方的要求里。
伊萊克斯《 2014 亞太地區食品調查報告》中,87 ??受訪者認為下廚是一個可以吸引異性的能力,其中,這么認為的中國受訪者達到 95 ??是比率最高的國家。
女性對相親對象生活技能的要求提高,而不只局限在有車有房等經濟能力上,這預示著一種新的婚姻合作方式正在形成,從過去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式合作,到現在的“兩人內外都兼顧”式合作。這當然是由女性實力的崛起帶來的。
有調查顯示,80、90后女性75?下擁有房產,女性對汽車的消費也在逐年上升,成為車市的新增長點。這都說明,經濟的女性比例在上升。所以才會有“面包我自己買,你給我愛就好”這種話流傳出來。
雖然仍存在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使女性在相同職位上拿到的報酬普遍比男性低,但女性平等就業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家庭內男女共同養家也已經是主流。這讓很多女性不再甘心于“你外我內,你去浪我做飯”,而是開始對男性伴侶提出生活上共同分擔的要求。
這就是為什么女性擇偶標準發生了改變,而反映在追星上,就有了生活居家型男星這類新偶像。
男星不止反應了女粉絲的口味,也代表了一種新型男性的出現——暖男。近兩年這個詞成為網絡流行詞之一,說明男性們也在發生變化。
近幾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升級”、“生活品質”的大潮,在社交文化的推動下,“做飯”、“居家”被成功打造成一種新的時尚和生活趣味,朋友圈、ins等成為展現個人生活品味的櫥窗,這些都在改變“做飯”這件事在年輕群體里的印象。做飯等技能點成為男性愿意擁有的個人魅力。
強調自己是“鋼鐵直男”會讓人覺得你可能是個直男癌,但說自己喜歡做飯,立馬就能為聊天打開新局面。
而在單身群體興起的時代,做飯、做家務等不止被看成一種個人魅力,更成為一些男性主動追求的基本能力。
這些也許都在改變我們曾經認識的“家庭”、“婚姻”和兩性模式。可是,它能代表在做家務這件事上已經兩性平等了?
答案當然是不能,畢竟生活可不僅僅只有做飯和曬朋友圈。一個好笑的數據是:有 40 ??男性受訪者是他們在下廚,但……只有 17 ??女人認為她們的丈夫確實參與到了下廚的過程中(伊萊克斯《 2014 亞太地區食品調查報告》)。可見,醬油瓶倒了也不知道扶一下的丈夫和男友大概還是多數,“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還是主流。
而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報道說過,幸與不幸的伴侶之間就差一個和諧的家務分工。所以,主動承擔家務分工,可能是在婚姻制度破滅前,男性們提高婚姻幸福指數的最好選擇之一了。
還記得小時候,電視上會有家燕姐、方太的中年女星烹飪節目,而在歐美和日韓都有60歲拿影后、演真正大女主的中老年女演員,要么是《傲骨之戰》里60歲仍戰斗不止的女律師,要么是《三塊廣告牌》里60歲還懟天懟地的硬女人,要么是《》里年近50卻暗黑狠辣的女主播,要么是《離婚》里中年尋歡出軌的人妻,不要說用顏值討好男觀眾,她們憑智慧和手段就夠折服所有人。
而國內大多數女演員年紀一過40,就只能在年輕人的瑪麗蘇里跑龍套,或在生活劇里做同齡男演員的媽。手里的青春牌、顏值牌一旦打完,就是一個女星出局的時候。
就算有年逾四十還位居一線的女星,主打的人設也絕不會是“居家好女人”、“廚娘”,而是在這個年齡未必需要追捧的“凍齡”、少女感“。到趙雅芝這樣的年紀,仍然只能以“苗條身材、少女臉龐”作為自己的,看著實在無奈。
那為什么人們相親時都要找會做飯的女人,而女明星卻不能把做飯當成一個呢?
在中國,女星唯一的出是做男粉絲的性幻想對象。在煙熏火燎中做飯做家務,這不是家里的老媽和老婆才會做的事嗎?
看看目前走紅的女星,基本上只有“青春靚麗瑪麗蘇、高貴冷艷大女主”這兩種類型,可以說完美囊括了男性的兩種性幻想對象。這也是為什么,所有人都在打玻尿酸、做微整形,或者搶著當女粉絲的“國民老公”,人設那么有限,女星拿起鍋鏟給誰看呢?
所以,不是中年女星們不會做飯,是觀眾不需要會做飯的中年女星,甚至不需要中年女星。
娛樂評論人蘿貝貝曾經寫文章問:什么時候能給國內的實力中年女星們一個主角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