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邊界感的人生真的很可悲!
“邊界感是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和骨子里的,把它找出來,好好待它,因為它就是你的鎧甲,為你遮風擋雨,為你劃地為家。”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認為人和人的關系有四種距離。由疏到近分別是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那些惹人厭煩的人,并非什么。只不過是不注重人際間的分寸,觸到了他人的邊界。
許是時代的發(fā)展,社交便利的緣故,人與人之間越發(fā)沒有距離感。且慢慢變成一種潮流,偶爾碰往中注重距離和邊界感的人,還要被扣上沒有人情味的標簽。
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邊界感,是對自己的認知,是對人和事物的合理認可度,是人應有的。
好友菲菲很委屈,“我明明不是壞女孩,為啥身邊總有渣男,還有層出不窮的緋聞?”這個困擾甚至讓她錯失珍貴的戀情。她跟心儀已久的小伙子,他雖也喜歡她但還是回絕了,原因是嫌她招蜂惹蝶。
菲菲身邊圍繞的男人確實多,已婚未婚老少皆有。有人常跟她傾訴生活不快,她陪著聊。有個男青年,加她好友后給她發(fā)他上半身裸照,說剛跑完步秀下肌肉。
我說要是我,會即刻提醒對方此舉不妥,強調照片雖無法撤回但我不會打開看。下次他便不會自討沒趣,久而久之界限清晰,不然誰知來日又給你露多大尺度呢。
然而,這所謂的好感,說穿了是在搞曖昧,涉足兩性關系的灰色地帶。試問哪個愛慕的人,會這樣開撩,允許心上人任人撩撥呢。
無論男女,如果一個人面對異性的過格言行果斷宣布底線,對方就,恰恰證明對方沒安好心,盡早是永絕后患。如果對方及時止步,關系依舊,那不搞曖昧又有什么損失?
像菲菲這樣,一步步下來,里三層外三層都被失格的關系糊住了,有緣遇到品行端正的小伙子,人家只能望而生畏,潔身自好,以防蹚渾水。
我對菲菲說,這是你兩往中的默許、不設限、門檻低的必然后果,是來者不拒導致的個人邊界模糊惹的禍。
個人邊界,指的是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準則、或限度,以此來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許的,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說一個人“邊界意識好”,意味著他對待交往尺度能足夠和堅定,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做的事是否正確,清楚自己能夠接受哪些對待,不能夠接受哪些對待,面對質疑和否定,會大膽。
莫文蔚很年輕時,有記者對她說“雖然你不漂亮……”,她哈哈大笑打斷對方,說:“對不起,我認為我非常漂亮”。
很多類似“漂亮”這種事,本無,她自定義,沒有令“不漂亮”的話題下去,大膽自己內心能接納的限度,了感受。
人際關系是在推拉扯拽中維持動態(tài)平衡的,并不是你不別人、別人,別人就認可你。人們通常會尊重和高看一個敢于原則的人。
攝影師夏永康剛出道時進《春光乍泄》劇組拍照。張國榮在拍戲時被他快門聲干擾很說:“你不要在我面前晃來晃去的,快門聲影響到我,你走開。”
夏永康解釋說:“哥哥,不好意思,導演請我來,我的工作是為了他,不是為了你。你罵我,我ok,我頂?shù)米,如果他罵我,我會很慘,所以我不能聽你的,你再罵,我還是會拍。”
張國榮聽完說:“以后你拍我照片,全部是,隨你拍。”后來張國榮要拍演唱會和寫真照時,真的都會先打電話問夏永康:“你有沒有時間,你沒空我再去問別人。”
一個人提供合理的理由,來爭取自己的行為許可,這過程中展示的的自信與篤定,不僅會迎來者的尊重和理解,還會幫助他獲得更好的交際和機會。
中國人的傳統(tǒng)教育里太多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成分,暗示了人們個人邊界是彈性和模糊的。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把社會格局中的人比作一捆一捆扎著的柴,聚在一起形成邊界清晰的集合結構,而傳統(tǒng)中國社會格局,像石頭擲在水面上的波紋,每個人是漣漪中心,漣漪間互相。
我們卻誤以為親疏遠近,比死守邊界重要。如果越界了,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會心理不適而,反而勸說自己弱化界限是為了親密。所以很多人,默許別人越界打亂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產生焦慮,導致浪費時間和。
如太宰治在《失格》中說: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的能力。我害怕一旦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
平生無力,最后只能以死。博士這種從不到以極端形式的發(fā)人深思。我們很多時候不會恰當,只會逼急了來一聲怒吼嚎叫,或者牢騷滿腹,做一些無效。
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是不斷碰觸的,過程中對尺度彼此點滴試探。聰明的人會用心觀察,防微杜漸守護個人邊界不受。
人生之充滿選擇,只有懂得干擾,才能塑造理想。個人邊界也等同于常說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娜塔莉·波特曼13歲因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紅了。之后她沒有像其他童星延續(xù)受歡迎的小蘿莉風格。她有意識“了所有帶有‘蘿莉’色彩的角色”,因為“不想成為別人的性幻想對象”。
她靠美貌與青春混飯吃,這就是她的個人邊界。她推掉了可能讓自己大紅大紫的《洛麗塔》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去參演舞臺劇《安妮日記》,自己的演技。
個人邊界,有時需要放棄一些別人看來很重要的東西,如《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勇敢拋卻如魚得水的安逸,回我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因為足夠,娜塔莉了名利。在很多好萊塢明星迷失認知苦惱時,18歲的她以全A的成績被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同時錄取。22歲取得哈佛心理學學士學位后,她又回到故鄉(xiāng)耶撒冷進行研究生課程。
學業(yè)結束后回到演藝事業(yè),《黑天鵝》一片令她贏得了小金人,后再次憑借《第一夫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如果說美貌是娜塔莉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那她內心清晰的個人邊界不斷鑄就出的識別世界的精準與通透,幫她規(guī)避掉耗費時間的迷茫和曲折,才是她脫穎而出前景的利器。
敢于設立清晰的個人邊界是一種成熟,一種自信,一種氣度,是一個人生而為人的格局,更是內心的智慧,真我的勇氣。
- 標簽:人生第一個性幻想對象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