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臉”不僅是年輕的荒誕
深圳一個叫黃建的90后小伙,自費百萬去韓國整容將自己整成了馬云臉,并表示現在大馬云,小馬云都有了,我就是那個中馬云,他表示自己從小對互聯網十分熱愛,也是馬云的粉絲,花百萬整容就是為了見到馬云一面,自己也是一名業務員,并希望有一天可以在湖畔大學見到馬云,并向馬云推銷。(11月29日《重慶晨報》)
通過創新創業成為商界精英的馬云,是不少人仰慕的對象。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里,先天的“馬云臉”讓一位家境貧寒的孩子成為網絡紅人,也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狀態。當先天的“馬云臉”可遇不可求,這位小伙子便通過“動刀子”的整容,讓自己擁有一張“馬云臉”的皮囊。
作為一種身體消費,整容并沒有原罪;可是,那種脫離實際的“想怎么整容就怎么整容”,何嘗不是一種風險。在社會轉型時期,不良的社會心態讓一些人的家園荒蕪乃至雜草叢生。為了成為名利雙收的“網紅”,一些年輕人寧可整容帶來的后遺癥;當大多數人通過整容實現“人造美”的時候,這位小伙子卻反其道而行之,“百萬整容馬云臉”說到底就是一種浮躁和功利驅動下的炒作。著名社會學家夏學鑾指出,炒作源于寂寞,當人的三種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滿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炒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社會的注意,為了引發他人的關注;一些人不惜突破規則尺度,即使引起否定性、負面性的社會評價也在所不惜。借助馬云名人的效應,借助“百萬整容馬云臉”的噱頭,這位小伙子成功地實現了推銷。
為了見馬云一面,這位小伙子不惜劍走偏鋒。和自己的偶像零距離接觸,不是憑借自己的知識、創新能力等文化資本,而是依靠“馬云臉”;當馬云見到這位空有皮囊的“馬云臉”,不知道會做何感想?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顏值”不高的馬云從來都沒有“靠臉吃飯”;當這位試圖“靠臉吃飯”甚至想“靠馬云臉吃飯”的小伙子出現在馬云面前,想想也很滑稽和荒誕。
當年輕人將出名、發財作為唯一的成功標準,那些辛勤勞動而獲得的平凡生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價值認同。不甘于平凡、不愿意從底層做起,渴望事半功倍、立竿見影的“捷徑心態”,在一些年輕中潛滋暗長。為了一夜成名、一步登天,這名小伙子寧可孤注一擲,也要“放手去博”。面對這種“捷徑心態”,馬云以及整個社會都要潑冷水。畢竟,那種以炒作為生的網紅,通常曇花一現,卻難以長久。楊朝清
- 標簽:和年輕小伙子做了一夜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