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有“中醫素養”(圖
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查德忠認為,《中醫素養》的使用對象是群眾,在編制過程中始終遵循科學性、通俗性和實用性三大原則,要求素養內容符合科學常識、符合中醫醫理,便于不同文化層次理解掌握,并能實際指導人民群眾養生保健行為。查德忠表示,中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中醫藥養生理論和技術方法重在從整體上動態把握、和提升人的健康狀態,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思想,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命觀、健康觀和方。“《中醫素養》從四個方面對中醫養生保健進行了介紹,內容生活化,通俗易懂。”鄭州市中醫院肺病科主任何永認為,該文件的發布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醫養生,也使中醫養生更加公益化。同時,《中醫素養》也糾正了對中醫養生所存在的一些誤區。比如,中醫注重整體和辨證兩個方面,要通過辨證論治,結合個體特征進行科學養生。河南省中醫院自然堂副主任呂沛婉認為,《中醫素養》內容非常切實有效,使中醫養生更加簡便,告訴人們要自然,人要和社會、自身、自然和諧相處。內容中給出的調理方法也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但是當中的食療有些事物本是具有藥性的,食用時要根據自身狀況適度食用。她還指出,文件的發布讓老百姓自己知道怎樣進行中醫養生,有自己的養生保健方法,可以進行自身衡量。老百姓自身評判能力提高以后對從業人員來說是一種督促,他們面對市場的需求會不斷地提高自身。也有助于中醫養生市場的規范化發展。“我有時是從電視上看的,有時是朋友口口相傳的。”45歲的李女士說,她比較關注中醫養生,不過由于獲取的渠道很“凌亂”,因此學到的東西經常也會“自相矛盾”。和李女士不同的是,她的愛人栗先生也很喜歡中醫養生,不過他的很多方法都是從經常去做按摩的一些小中醫店中獲得。當夫妻兩人得知國家發布了《中醫素養》時,很欣喜,“國家權威部門發布,能讓老百姓接觸到更加規范的中醫保健知識,對于和淘汰偽中醫、非正規中醫的行醫,規范市場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據了解,《中醫素養》分為基本和知識、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常用養生保健內容、常用養生保健簡易方法4個部分,共42條。其中,基本和知識13條,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13條,常用養生保健基本內容6條,常用養生保健簡易方法10條。具體內容緊扣中醫藥特色,圍繞情志、起居、飲食、運動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介紹了適宜掌握的中醫藥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便于大眾使用。《中醫素養》在開頭便闡述了相關定義:中醫養生保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目的的保健活動。中醫養生的是自然、平衡、因人而異,情志、飲食、起居、運動是中醫養生的四大基石。中醫養生保健強調全面保養、調理,從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中醫治未病思想涵蓋健康與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是“未病先防”,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防變”,防止疾病的發展;三是“瘥后防復”,防止疾病的復發。事實上,當生活節奏日益緊張、工作壓力日益增大、自身運動日益缺乏時,各種各樣的中醫養生項目已經應運而生,并日益繁榮。7月7日中午,記者來到經一與紅專交叉口。在往北走不到一千米的程中,看到規模不同的三家養生館。每一家都保留傳統的養生保健項目,如刮痧,拔罐等。走訪中,雖然每一家會館的負責人都強調自己的工作人員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但是面對這種養生會所“遍地開花”的現象,保健的質量能得到嗎?一位不愿署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很多所謂的按摩師、刮痧師幾乎都沒學過專業的中醫知識,“拔罐、刮痧等本屬于醫療活動,不能,從業人員須在醫學診斷的基礎上來決定對病人采用何種保健手法。而速成的保健人員只是學了些知識和基本的手法,不可能檢查出病人存在對此,何永也表示認同,“日常生活的保健,如果按摩師傅技術不過關可能并不會造成很大的,只是療效不明顯。但是,大家還是不要輕信按摩師。中醫重視因人而異,最好去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再酌情而定。比如,同樣是針灸可能有些人通過它能治好病而有些人則會病情加重。”而呂沛婉認為,現在市場當中養生會所也在不斷正規化。據她了解,不少大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是進行封閉式專業培訓,更有機構是直接從中醫學校招聘。但是也有不規范會所存在,“日常生活的小保健可以適當做一下,但是身體如果真的出現不適要先去醫院進行檢查再確定治療方案。”她提到,曾經有一名患者,脖子不大舒服,沒有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就貿然去拔罐,結果導致從背部到下肢寒涼。對于中醫養生會所眾多、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何永認為,國家應該加強養生市場的規范,頒布相應的條例進行具體詳細的約束。相關部門主管機構也應進行有效監管。呂沛婉認為,國家應該重視中醫的發展,育當中入手,讓人們從小就能接觸到中醫,從而正視中醫,重視中醫。當然,兩位專家也,作為普通老百姓,也應該學習一些中醫知識,進而提高甄別能力。何永說,中醫講求整體和辨證,提醒大家在進行中醫養生的時候不要單一調理,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相互聯系的,中醫治療是一個全面的過程,不能只進行一個方面的治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是不能根治病癥的。同時要注重患者個體化,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自身出現問題,哪怕癥狀與他人相似也要先去醫院進行檢查,對癥才能下藥。”呂沛婉認為,人們首先要相信中醫,在病痛時能考慮到采用中醫進行醫治。其次,道法自然,一定要自然。從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等來適應自然。再次,一旦出現問題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斷,對癥下藥。不能隨意地進行所謂的保健治療。最后,在面對中醫治療的時候要注重因人而異,相信自己身體發出的聲音。此外,兩位專家還提到,和西藥一樣,中藥同樣屬于藥物。如果運用不當,同樣會造成機體的損害。當前,各式“食療養生館”風靡,其食譜大部分是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簡單,而非根據食用者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療效”的局面,使得食補不能達到“補”之功效,老百姓一定要慎重對待。“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于牙齒堅固。”“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后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氣血、頭腦。”《中醫素養》不僅教老百姓具體的操作手法,同時也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了提醒。保持心態平和,適應社會狀態,積極樂觀地生活與工作。起居有常,自然界晨昏晝夜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并持之以恒。四季起居要點: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飲食要注意谷類、蔬菜、水果、禽肉等營養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飲食宜細嚼慢咽,勿暴飲暴食,用餐時應專心,并保持心情愉快。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飯前洗手,飯后漱口。體質虛弱者可在冬季適當進補,小兒喂養不要過飽。婦女有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養生保健各有特點。不抽煙,慎飲酒,可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人老腳先老,足浴有較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縱。情志養生:通過控制和調節情緒以達到身心安寧、情緒愉快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根據個人體質類型,通過改變飲食方式,選擇合適的食物,從而獲得健康的養生方法。運動養生:通過中醫傳統保健項目的方式來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常見的養生保健項目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時令養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時節令的變化,采用相應的養生方法。經穴養生: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針、灸、推拿、按摩、運動等方式,達到疏通經絡、調和的養生方法。體質養生:根據不同體質的特征制定適合自己的日常養生方法,常見的體質類型有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種。叩齒法:清晨睡醒,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于牙齒堅固。閉口調息法: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腭,或用舌尖舔動上腭,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于消化。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余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梳發: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后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氣血,頭腦。運目法: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余次,然后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提氣法:在吸氣時,稍用力提連同會陰上升,稍后,再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氣的運行。摩腹法:每次飯后,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足心按摩法: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