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桑日縣白堆鄉許木村的五大變化
村里的老人坐在干凈整潔的院落里聊天,孩童在旁邊嬉戲打鬧,不遠處的田間地頭,村民們在辛苦勞作,一幅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畫卷徐徐展開。
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山南市桑日縣白堆鄉許木村,見到了村委會主任普布扎西。他對記者說:“我們村子能有這么大的改變全都得益于‘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到底有哪些改變呢?許木村村民為記者細細講述。
變化一: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普布扎西說:“以前村民們爭著做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都想自主脫貧,認為戴著貧困戶的帽子很不光彩。”
次仁宗巴是許木村“我要脫貧”的典型。身患哮喘疾病的她,在孩子6歲時就失去了丈夫,獨自一人養育著2個孩子,2016年被列入貧困戶。她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有太多困難與辛酸,多虧了黨和政府,還有鄰里鄉親對我的照顧,現在我的孩子有了工作,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我主動申請脫貧,把貧困戶名額留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對于次仁宗巴這樣的勵志村民,許木村不僅給予獎勵,還將典型的脫貧事跡搬到舞臺上,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演出來,教育引導其他貧困戶自主脫貧、勤勞致富。
變化二:從“好吃懶做”到“勞動光榮”
普布扎西說:“在‘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前,村里人喜歡用喝酒打發時間,2017年之前全村每年只有不到10人出去打工。現在全村共有178人,其中63人出去打工掙錢了。”
駐許木村工作隊隊長崗旦曲珍說:“我們經常教育村民勞動最光榮,要堅決摒棄好吃懶做的習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普布扎西告訴記者:“我們在《村規民約》中也提出對違反規定的村民給予修筑堤壩等懲戒措施,目的就是弘揚勞動精神。”
變化三:從“提著酒壺參加學習”到“拿著本子記筆記”
“兩年前舉辦宣講活動時,村民都拿著酒壺邊聽宣講邊喝酒,宣講員看到這個情景很是無奈,作為村干部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 許木村村黨支部副書記次仁對此感觸頗深。隨著“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持續開展,村民們越來越重視學習,“提著酒壺”參會已經成為歷史。
有著藏漢翻譯研究生學歷的駐村隊員單增卓瑪說:“村民夸我講得好,實際上是他們自己聽得好、學得好,現在他們參加學習的時候都拿著本子記筆記,不懂的會來問我。”
74歲的老人格桑旦增,無論在茶館里喝茶還是曬太陽,他都會拿著宣講本子,要么自己讀,要么給別人講。本子里的內容,已經被格桑旦增讀得滾瓜爛熟。村民索朗央宗說:“老人們都在學習,我們更要努力。”
變化四:從“組織推動”到“自我參與”
“前兩年開展‘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都要挨家挨戶通知,還要督促幾次,村民們才能到會。現在就不一樣,村里有活動村民都會主動過來參加。”普布扎西非常欣慰。
村民金珠德吉說:“現在我們村民不喜歡喝酒打發時間了,都希望村里多開展一些活動,比如文藝表演、勞動技能比賽、拔河比賽等,大家都很樂意參加。”
有了村民的支持參與,許木村不僅完成了“四講四愛”規定的所有實踐活動,還開展了“向黨說句心里話”“唱支山歌給黨聽”等微拍活動,提升了村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變化五:從“臟亂差”到“干凈美麗”
次仁介紹:“‘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村里持續開展了科學文明生活教育系列活動,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通過‘衛生包片管理’的方式來整治‘臟亂差’問題,現在村容村貌有了徹底改變,村民的健康文明意識大大增強,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健康了。”
走進村民強巴旦增家,房前屋后干干凈凈。“現在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掃屋子,再也不需要村委會督促檢查了。”強巴旦增說,“村里變化這么大,我們再不改變,就太對不起黨的好政策了。”
村民格桑次仁說:“現在我們不管是上山挖蟲草,還是去放牧,所有垃圾都會帶回來處理,我們不僅要保持村里的干凈整潔,還要保護好青山綠水。”
“現在村里這么漂亮,日子過得好,大家都很有奔頭,這些都多虧黨的好政策。”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村民格桑玉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走在許木村,處處整潔干凈,充滿勃勃生機,置身于此,仿佛有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尤其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處處展現著新時代新農村的發展變化。
我們不禁在想,許木村的“五大變化”,是當地村民整體素養的提升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變的是村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變的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