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并不需要真“烈火”
暑期檔結束,《烈火英雄》在沒拿過一天票房冠軍的情況下,以非虛構事件、真實“燃”場景、對英雄真敬意創下16.29億元票房。盡管票房可觀,《烈火英雄》的豆瓣評分卻僅為6.7分,在約13.8萬人的評價中,將近60%的人給出了3星及以下的評分。
作為社會題材的非虛構影片,真實成為它的賣點,它1∶1搭建的50個油罐、它在拍攝時用的是真火……然而真實一定是正確的嗎?
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首要使命是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人們樹立理性科學的觀念。電影導演陳國輝在訪談時也提到,“非虛構電影”源于真實事件,但其傳達的價值需要高于現實。然而,《烈火英雄》傳達的價值卻并沒有比現實“高明”。
事實上,無論是它選擇真實場景的拍攝本身,還是它傳達的“消防戰斗,早晚會有犧牲”的“勇敢文化”都偏離了理性、科學——
數據顯示,影片在拍攝火災場面的840小時里:使用了50公斤的放火煤氣2890瓶;3000公斤的流淌火燃燒液;20000張放煙用環保紙板;7600公斤的特效火粉;30噸輔助爆炸用道具……
暫且不討論在燃燒過程中是否充分采取了安全防護措施,是否產生有毒氣體,有否進行環保處理就排放到空氣中這些問題,僅就燃料消耗而言,如果要評選碳排放最高的電影,《烈火英雄》無疑會名列前茅。
在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拍戲不差錢的今天,這樣的“標桿式”作品,很難說不會帶起一波“唯耗能不震撼”的風潮,彼時計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數據,電影產業可能會以藝術文化第三產業的身份與第二產業在耗能量上匹敵。
近年來,我國上映的非虛構影片為數不少,如《湄公河行動》《人民檢察官》等。在“現實主義”成為熱潮的當下,貼近大眾生活、曾經真實發生的故事,成為影視作品的重要來源。其中的看點是場面震撼、劇情緊湊和催淚感人。但最打動人的就是真實二字。
在影視作品中,何謂真實?真實,就是指取材于真實事件,高度還原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不浮夸、不煽情地展現人物的行為、語言及心理活動。高度還原事發現場的場景與環境固然是一大看點,但很多時候采用“點到為止”的方式所起到的視覺效果是一樣的。比如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坐火車場面,其中的道具往往只是一截1∶1的火車模型,靠演員的表現和鏡頭的移動實現逼真的效果;而如海嘯、火山爆發等影視場景,更多的是使用綠背景和后期處理生成預想的效果。像火災這樣的場景,完全可以采用上述做法實現不相上下的視覺效果,即保證安全、環保,又可節省不必要的拍攝成本。
為環保計、為電影業健康發展計,請將烈火熄滅。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