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國債負收益"遍野" 外資"活水"涌入中國債市藍海
“目前外資機構投資中國債券,一般只投利率債。這次我們的主要標的是中國高等級信用債,這塊幾乎還沒有幾家外資投過,所以算是提前布局這塊藍海!逼桨操Y管副總經理張劍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中債登的數據顯示,當前已有逾2100家境外投資者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較年初增加900余家。今年1至8月,外資在國內債市達成的交易額累計已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超30%。
業內人士稱,在全球國債紛紛陷入負收益的泥潭時,高收益的中國企業債逐漸成為外資博弈的新藍海,未來五到十年,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比例可能升至中國債市的10%。
中國企業債吸引力凸顯
9月23日,由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平安資管”)與澳洲昆士蘭投資公司(簡稱“QIC”)合作的“QIC-平安中國企業債基金”正式全球發布。資金全部募集自海外,全部用于投資中國境內企業債。
外資機構對于中國債市的興趣毋庸置疑。QIC全球流動性策略董事總經理蘇珊·巴克利介紹,現在全球的政府債券基本上都是負收益。在日本、德國的收益也是在1%以下,所以中國債券的收益水平在全球市場中非常具有競爭力。
富達國際亞洲固定收益主管及基金經理布雷恩·柯林斯指出,截至2018年底,外資持有中國政府債券的比例已升逾8%。中國政府債券是2018年表現最佳的資產類別之一,回報率超過9%。展望后市,中國政府債券有望成為負相關性和零風險資產類別中的投資新貴。
平安資管副總經理張劍穎介紹,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債的投資還比較少,并不是說沒有興趣,而是因為投資中國企業債的壁壘比較高:它需要對中國債券市場非常了解,對企業債的品種有深刻理解,特別是在研究方面需要全覆蓋、長期跟蹤。很多海外機構投資企業債要求有國際評級,但目前國內市場剛開放國際評級的進入。
“中國市場上的一系列變化,還有高收益的企業債機會,都會支持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完全可以預料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比例會增長到中國債券市場的10%。”蘇珊·巴克利說。
值得注意的是,與發達資本市場相比,中國債市的外資規模占比仍舊偏低。據中債登數據,截至2019年7月末,中國債市總規模已逾93萬億人民幣(約13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僅超過2萬億元,占境內債券市場托管總額的比例約為2.5%。
“對海外投資者來說,中國企業債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本土的經驗團隊和國際的研究工作是不夠的。這也是我們推出QIC-平安中國企業債基金的初衷。”張劍穎說。
債市開放提速
與發達資本市場相比,中國債市的外資規模占比仍舊偏低。據中債登數據,截至2019年7月末,中國債市總規模已逾93萬億人民幣(約13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僅超過2萬億元,占境內債券市場托管總額的比例約為2.5%。今年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其中,債券市場持續吸引外資是一大亮點。
今年7月,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簡稱“11條”)推出,其中有3條措施涉及債券行業,包括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承銷牌照;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分析人士稱,這三條措施是為債券市場全流程開放而推出的!皹芬娨M活水,能先把外資引進來就是好的開始!蹦迟Y深債券交易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今年4月1日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人民幣債券將成為該指數內繼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后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投資渠道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在岸債市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重要性和受歡迎程度日益提升。
穆迪副董事總經理鐘汶權預計,全面納入指數有望為中國境內債券市場帶來約2萬億美元的資金流入。目前國際投資者主要持有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他們憂慮企業發行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問題,以及企業債券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這令其對于公司債望而卻步,從而阻礙其對于該類別資產增加配置。
盡管如此,隨著投資者對境內市場的投資和了解增加,他們會更愿意增加人民幣資產配置,并擴大對地方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ABS)等信用債券的投資。
今年9月4日,摩根大通宣布,以人民幣計價的高流動性中國政府債券將于2020年2月28日起被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簡稱“GBI-EM”),納入工作將在10個月內分步完成。
隨著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相繼宣布將中國債券納入其旗艦債券指數,將為中國債券市場引入超1000億美元的指數追蹤資金,中國債市未來的規模增量仍有廣闊空間。
“我們認為全球投資者可憑借有關投資在整個市場周期內持續受惠。中國在岸債券市場持續發展,也將間接利好整體亞洲固定收益市場。而這次我們的主要標的是中國高等級信用債!笨铝炙拐f。
平安資管副總經理張劍穎表示:“這次QIC-平安中國企業債基金的主要標的是中國高等級信用債,這塊幾乎還沒有幾家外資投過,所以算是提前布局這塊藍海!
金融業開放在路上
不止債券市場,我國整個金融業對外開放都在持續提速。
今年7月,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鼓勵外資機構深度參與中國的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并針對一些領域提前了開放時間表;同時,在理財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以及債券承銷等細分領域,設定新的開放目標,采取新的開放措施。
8月28日,全球第二大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宣布,將A股納入因子從5%提升到15%,9月23日開盤生效。根據預測,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三大指數巨頭相繼擴容A股權重,有望為A股帶來千億元的增量資金。
9月1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合稱“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也取消了單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備案和審批以及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制。
放寬外資準入的上述舉措是自2017年11月我國決定向境外機構開放金融業的后續政策,涉及銀行、證券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例如,取消壽險外資股比限制的原定時間是2021年。
穆迪在其研報指出,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可提升中國的信貸效率與增長潛力。如果信貸供應能持續向科技和服務業等行業中生產力更高的民營企業傾斜,中國的整體信貸效率及資本回報則可能提高。國際經驗則表明,開放金融市場可提高經濟增長率。雖然開放金融市場可能會給收入水平較低的經濟體帶來較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但中國政府有多種工具來控制此類潛在風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