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風云》:國際舞臺上的新中國
《外交風云》首次以電視劇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新中國的外交歷史,以1949年新中國誕生為起點,以1976年毛澤東第二次會見尼克松、指明中美關系曲折發展的方向為終點,藝術化地勾勒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開創新中國外交事業的杰出貢獻,謳歌了他們為推動剛剛站起來的中國走向國際舞臺、使新中國開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功。這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以新穎的題材、史詩般的風格、深刻的啟示,在觀眾中引發了廣泛而強烈的收視反響。
立意深遠和選題新穎兼收并蓄
《外交風云》的主創團隊以高度的時代擔當和高超的藝術功力,首次生動而系統地展現了新中國的外交思想、外交風采和外交成就,讓史詩般的新中國外交事業躍然熒屏。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斐然,但幾十年跌宕起伏、艱辛曲折的外交歷程,以往多是通過書籍、紀錄片、專題片等來表現的,雖有佳作涌現,但傳播力、感染力和滲透力還難以與電視劇比肩。外交故事由于拍攝難度大,之前的電視劇作品從未把外交工作作為聚焦的對象來全面系統展現,《外交風云》填補了外交題材電視劇的空白。對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而言,該劇也豐富了其題材圖譜,讓此類作品更具系統性和整體性。
縱觀新中國的外交歷程,既有驚心動魄的風雷激蕩,也有溫暖感人的春風化雨,通過電視劇來深入了解這段歷史,是廣大觀眾的內心期待。該劇在敘述上以點帶面,用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串聯起1949—1976年新中國外交的整體歷程;在風格上宏大厚重,自始至終把新中國的外交工作置于整個國際情勢中加以藝術呈現。其間,通過全面展現與深度描摹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周恩來訪非、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外交事件,并借此折射當時的國內環境與國際局勢,從而表現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謀遠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與此同時,本劇主創團隊有意識地在接連不斷的重大事件中填充了一些溫暖而又不失情趣的細節橋段,使得全劇既有高屋建瓴的大智慧,又有細膩雋永的小感動,張弛有度,剛柔并濟。
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和諧統一
如何把外交這個大主題、大題材而又充滿大事件、大人物的故事講好?該劇主創把“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作為創作原則,并深刻領會其精髓要義,一方面真實地展現了歷史大事與大勢,另一方面讓虛構的人物和情節恰到好處地為作品增添了藝術光彩,從而令整個作品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值得贊賞的是,主創者智慧地找到了外交工作的神秘性和戲劇性的黃金契合點,在情節編織的過程中較好地使二者互相借力、彼此映襯,最終實現了歷史再現與審美愉悅的和諧統一。
更難能可貴的是,劇作在書寫歷史真實的基礎上,令人信服地表現出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內在邏輯和規律。以解放軍在沈陽強勢收繳美國領事館的電臺開始切入敘事主脈,從炮擊“紫石英號”到中蘇建交,從抗美援朝到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從“打開國門”到中美握手,從進入聯合國到走遍五大洲……在一系列生動故事的背后,不僅雄辯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什么行”,也生動地展示了具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新中國為增進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可以說,該劇是圍繞著大人物展開的,但是在具體的形象塑造中卻注重在歷史情境下描摹大寫的“人”,從而既充滿戲劇張力,又不乏人性光芒。毛澤東的睿智和膽魄、周恩來的風度和魅力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談判、謀略、戰爭、對抗等“硬性”內容之外,一些“軟性”的生活細節更是把領袖人物的豐富內心世界表現得飽滿傳神,例如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仍然不忘回國時給鄧穎超帶一朵雪絨花的標本。類似這樣的真情流露,瞬間把領袖人物從“神壇”拉回“人間”,血肉豐滿,真實感人。
為更好地增強藝術表現力,《外交風云》的主創進行了有膽有識的藝術虛構。如何子楓、凌嘉圖、凌明、凌雁和海云天等虛構人物,在全劇的敘述中不但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而且以巧妙且恰適的藝術構思提升了作品的戲劇濃度,使故事環環相扣、連貫起伏,在襯托主要人物人格魅力與精神境界的同時,也有效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意蘊。比如,凌嘉圖通過他保存的兩顆子彈,講述了親歷日本人刺殺李鴻章、蔡公石的感受,便通過“弱國無外交”這一真理,從側面彰顯了新中國的偉大。
此外,該劇在表演上也亮點頻出。對于老一輩革命家、外交工作人員以及一些外國政要的刻畫和演繹,基本做到了形神兼備、精準到位。正是由于各位演職人員的用心、用情、用功,才把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情緒外化演繹得有板有眼、真切動人。
往昔回溯和現實觀照融會貫通
所有歷史性敘事文本的終極價值歸宿必定是在當下。對于當代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而言,《外交風云》這部有著紀實屬性的電視劇作品,可看作一部了解和認識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影像教科書”。劇作以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講述了中國外交從“一邊倒”“兩個中間地帶”到“三個世界”理論劃分的演變過程,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袖人物在新中國外交事業上的非凡貢獻,展示了黃鎮、喬冠華、王炳南等一批外交家的獨特外交風格、卓越外交才華。作品利用“外交”這一敘事視角有效銜接起時空,成功地通過具有歲月質感的外交故事,激發起當代觀眾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增強了國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從某種角度而言,《外交風云》對時下我國處理外交領域的一系列問題,也具有特別的借鑒意義和啟示價值。該劇有利于我們了解過去、洞察今天和預見未來,特別是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等棘手問題時,該劇在某些方面能夠給我們提供可資借鑒的底氣與智慧。當年,剛剛從廢墟中站起來,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挑釁,面對蘇聯的霸權主義,敢于說“不”。劇中,美國人把原子彈架在發射架上時,毛澤東主席說:“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如此的氣魄與膽識,在今天看來,仍然能領略到中國共產黨人的雄心壯志、豪氣沖天。
該劇通過聚焦新中國外交戰線來回溯歷史的榮光,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鑒往知來,另一方面更是生動地詮釋了當下中國的外交思想。劇中講述的援助非洲坦贊鐵路,當初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我們毅然去遙遠的非洲修筑坦贊鐵路,為非洲人民做出了貢獻,贏得了世界尊重,這就是大國思維和大國格局,也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外交風云》對于我們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能源和思想啟迪。
(作者:易凱,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