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外資股比將全面放開 4家申請待審批
“2020年12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的時間點正式確立。話音剛落,10月12日,法國興業銀行(中國)相關負責人就公開表示,期望在中國能夠拿到券商牌照。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市場上已有3家外資控股券商正式獲批,另還有4家在申請路上。雖然外資機構搶灘我國證券市場蛋糕的熱情高昂,但未來外資控股券商以及合資券商如何解決盈利難題仍是一大挑戰。
法國興業銀行
謀求在華券商牌照
10月12日,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環球市場部總監何昕在出席第三屆CFA Institute中國量化金融峰會時表示,法國興業銀行未來的目標是在中國能夠拿到證券牌照,能夠作出A股產品提供給海外投資者,同時能夠作出A股的結構性產品提供給中資的資管。
而就在此之前一天,10月11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了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宣布自2020年12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3家外資控股券商設立,分別是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據悉,10月9日,上海證監局披露了《關于核準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籌)章程的批復》,此前于9月29日公告了《關于核準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章程的批復》。與此同時兩家新設券商領導班子也在加緊就位,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在內的管理層團隊任職資格陸續得到監管批復。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證監局披露的數據統計,今年7-9月兩家券商共有23名高管任職資格獲批。與此同時,兩家券商招兵買馬的工作仍在火熱進行,主要招聘崗位涉及投資銀行崗、風控崗、并購崗、合規崗、技術崗等。
仍有4家外資控股券商
申請待批
除了上述3家已經獲批的外資控股券商,目前尚有4家外資券商已經提交了相關申請正在等待批復。
近期,曾經闊別中國內地證券市場多年的日本大和證券正在籌劃回歸。據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提交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已于9月24日被證監會接收。據了解,大和證券擬持有合資券商的51%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大和證券并非首次進軍中國市場,早在2004年,上海證券與大和證券株式會社合資設立了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期限十年。合作期滿后,大和證券將33.3%的股權轉讓給了上海證券,退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海際大和證券成為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更名為“海際證券”。2017年8月,海際證券更名為現在的“中天國富證券”。
除了積極申請新設,越來越多外資機構正在謀劃控股國內合資券商。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數據,目前外資參股的證券公司共有13家,而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外資申請控股合資證券公司,其中瑞信方正證券和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已提交了變更實控人為外資方股東的申請。
7月10日,證監會官網顯示,關于瑞信方正證券《證券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的實際控制人審批》被證監會接收材料。此前今年4月,根據上交所公告,瑞士信貸擬對瑞信方正證券增資,持股比例由增資前的33.3%提高至51%,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
8月16日,證監會披露,已接收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以下簡稱“摩根華鑫”)變更實際控制人審批材料。此前根據華鑫股份公告,摩根士丹利擬受讓華鑫證券手中所持的摩根華鑫2%的股份,持股比例將從49%提升至51%。
此外,高盛今年8月也表示,已申請擬將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證券的持股比例提高至51%。
盈利挑戰仍存
投行業務或成突破口
外資機構洶涌而來,會對國內證券市場產生顛覆性影響嗎?近期,這一話題也被市場人士熱議不斷。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一方面會加大國內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形成“鲇魚效應”,有利于強者恒強。同時,讓國內金融機構和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公平競爭,可以促進國內金融機構提升自身競爭力,將來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當然,一些競爭力不足的金融機構可能會遭到淘汰。北方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指出,投行業務、高端及國際化相關業務可能是外資券商最有競爭力的領域,但也更受國內監管政策的影響。
實際上,縱然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熱情不減,不過近年來部分合資券商業績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比如10月11日,華鑫股份公告顯示,華鑫證券控股子公司摩根華鑫9月實現營業收入1210.03萬元,實現凈利潤-926.67萬元;今年1-9月,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7467.98萬元、-9884.11萬元。Wind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摩根華鑫的凈利潤也分別虧損6948.65萬元和9979.2萬元。此外,瑞信方正證券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8億元,凈利潤虧損3554萬元。
北方一家中型券商研究總監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大多數合資證券公司主要聚焦從事少數核心業務,在當前國內大財富管理領域越來越綜合化的趨勢下,單一業務難以形成協同效應,會不利于合資證券公司進一步獲客。此外,外資券商當前還面臨著政策、資本金、本土資源、業務單一、獲客成本、外匯管制等眾多方面的限制,想要跟本土券商實現全面對等的競爭以及大規模擴張可能還不太現實。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