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重組 承諾還款 淘集集忙自救
深陷拖欠商家貨款漩渦的淘集集,創始人的“保證”是否還有“價值”?10月15日凌晨,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在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公司重組并購,并購款用于歸還欠款,并且有能力償還所有欠款。信誓旦旦保證的背后是淘集集對商家與用戶的急切挽留,但短期內,商家資源與用戶流失仍在持續的情況下,重組能否是強心劑尚為問號。此外,同淘集集一樣借助社交方式爭食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淘集集又沒有站在金字塔尖,前有主導者后有追趕者。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淘集集突圍的速度關乎著生存時間的長度。
借重組收拾“爛攤子”
成立僅一年的社交電商平臺淘集集,陷入拖欠商家貨款、謀求業務重組的風波中。10月15日凌晨,張正平發布“致伙伴們的一封道歉信”。道歉信中提到,進入7月,由于內外部一些因素,淘集集業績增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銷售額出現停滯。張正平承認,這是他的錯誤,他將過多的時間放在融資業務上,想通過融資款來解決當前增長的問題,延誤了最黃金的自救期。
張正平表示,公司重組并購款將全部用于歸還欠款,剩余欠款部分由張正平和高管團隊在未來項目的持股平臺進行擔保,避免現在公司直接清算,大家顆粒無收。
“重組是最好的方案,支持重組方案,就能拿到一筆欠款,還可以在新公司賺錢做生意,剩余債務我有能力也有信心歸還給大家。”張正平強調,“去法院只會有一種情況發生:淘集集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公司當前余款三到六月后平均落到商戶身上不足以抵扣1%的貨款。”
北京商報記者從社交平臺發現了一些名為“淘集集討債”、“淘集集貨款問題”維權群,每個群里有數百人。據群內用戶發布的消息顯示,淘集集拖欠的貨款高的達幾十萬元,低的也有幾千元。這也就意味著,淘集集至少有數億元的資金缺口。
淘集集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創始人發布道歉信,是希望大家不要被誤導,現在非商家的、其他平臺的人混在商家群中,讓商家群內局勢混亂。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幾千戶商家支持公司重組,并愿意與并購后組建的新平臺繼續合作,“重組失敗,是對商家最不利的”。
“燒錢”后遺癥顯現
“生于”電商平臺社交化的年代,淘集集有著創立即高峰的經歷。公開資料顯示,淘集集于2018年上線,在經歷上一輪融資后,該平臺估值超6億美元,月活用戶已超4000萬。
不過,激增的數字是淘集集補貼“輸血”才產生的效果。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淘集集在上線之初通過“拆紅包”功能,通過用戶間的轉發分享,向用戶補貼現金紅包。與之前的社交電商常用用戶購買商品、分享商品、好友砍價的流程相比,該方式多了一次拆紅包。這也就意味著,淘集集較傳統的社交拼團購物,多增加了一份補貼。對于拼規模的社交電商,交易越多,平臺資金投入自然會水漲船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商巨頭在創立初期都曾經歷補貼大戰,但這并不完全適用于社交電商。社交電商用戶屬于價格敏感的消費群,用戶粘性差、留存率低,平臺很難自我造血。張正平也在道歉信中承認,錯誤地選擇了繼續虧損獲取用戶。
此外,淘集集為了搶占新市場,組建了數千人的推廣團隊,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投入。淘集集還重金聘請VP,引入了一支近20人的技術團隊,成本負擔不斷增加。
電商行業專家、上海萬擎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魯振旺分析認為,淘集集此前的融資與新一輪融資悉數用于補貼,在過去一年中,淘集集的融資沒有跟進,便出現了資金流斷裂的情況。在沒有新資金注入的情況下,淘集集又將商家貨款用于平臺交易補貼,拖欠貨款的悲劇隨之上演。
接盤者恐難逃補貼“魔咒”
在提到并購合作時,淘集集表示,重組后的平臺,不論資金實力還是技術力量都會有質的飛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重組并不樂觀。魯振旺分析認為,淘集集的“商家維權”事件自9月便發生,經過近20天的發酵,商家已不愿在平臺運營、銷售商品。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便是,用戶大量流失。既沒有商家,也沒有用戶,平臺將無法運營下去。
一位電商行業專家表示,如果有大型機構并購淘集集,意味著該巨頭也將通過沒有限量的補貼去運營,“淘集集的模式沒有生命力”。對于淘集集的發展模式,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此次淘集集的危機,也向外界釋放出新的信號,粗暴燒錢、拉新已行不通。
另外,魯振旺表示,雖然淘集集與拼多多均為社交電商,用戶留存率不高,但拼多多通過社交等低成本獲取新客,而淘集集通過補貼這樣一種重模式推廣,兩種方式導致出現了不同的運營效果。一直以來,阿里、京東、蘇寧等平臺也在自己嘗試下沉市場,巨頭沒有必要選擇不再具備流量優勢的淘集集。“我看不到淘集集的價值!”魯振旺直言。
北京商報記者 王維祎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