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板塊全年業績有望觸底復蘇 內部增速分化加劇
近日,醫藥板塊表現強勁。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10月31日-11月6日,醫藥板塊累計上漲幅度為3.21%。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醫藥板塊全年收入利潤增速有望實現溫和“觸底復蘇”,但隨著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輔助用藥限制等新政策逐步走向常態化,醫藥板塊內部的增速分化可能會更加嚴重!罢w增長趨穩,內部分化加劇”將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新常態”。
板塊內部分化加劇
從2019年三季報的數據來看,A股314家醫藥生物企業中,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50%的共有40家,增幅30%-50%的共有51家,增幅0-30%的有109家;業績下滑或虧損的有106家。總體來看,大部分醫藥企業的業績仍然取得了正增長,但業績分化比較嚴重。
整體來看,醫藥類上市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9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0.91%,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9.42%。從各細分行業來看,凈利潤增速排名前列的分別為生物制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原料藥和化學制劑、醫藥商業和中成藥。
從具體的公司業績來看,海正藥業一騎絕塵,其實現歸母凈利潤12.55億元,同比增幅175倍。緊隨其后的是光正集團,凈利潤約為1.21億元,同比增幅為12倍。當然,業績變臉的企業也不少,比如萊美藥業、賽隆藥業、龍津藥業等。
隨著“4+7”帶量采購開始全面執行,25個中標品種中,16個品種的中標企業為國內上市公司,包括5家A股上市公司及2家港股上市公司,終端市場資源開始向以優質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行業頭部企業集中,進口替代效應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帶量采購政策的推行力度會加大,品種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圍,將使得醫藥板塊的業績分化加劇。
兩大政策影響化藥業績
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藥監局正在分別推動的全國集采和化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兩大政策,將深刻影響化藥板塊今后的業績,一批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化藥板塊主要由化藥制劑和原料藥構成。從60家化藥制劑企業的三季報來看,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98%,凈利潤同比增長11.33%,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9%。板塊增速不緊不慢,大部分白馬公司增長符合預期。27家原料藥企業的三季報顯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13%,凈利潤同比增長14%,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滑9%。與去年同期相比,由于環保壓力、產能受限等打破穩定的供需關系,導致部分原料藥價格上漲而形成高基數,今年前三季度原料藥收入及凈利潤均有所上漲,但扣非歸母凈利潤略有下滑。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目前情況看,化藥行業處于大變革周期。信立泰和德展健康等受集采降價影響,業績受波及。隨著“4+7”政策升級為全國集采,將沖擊國內約3000家化藥企業。全國集采推開后,相關部委將醞釀進一步擴大品種數量,保守預測會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化藥企業會被市場淘汰。
國家藥監局10月15日發布了《化學藥品注射劑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和《已上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征求意見稿)》兩份文件。這兩份文件的下發意味著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相關工作有望提速,一旦某一個品種有3家企業過評,國家醫保局就可以將其納入全國集采范圍,意味著6000億市場規模的注射劑領域也將迎來價格戰時代。
政策將推動疫苗行業整合
在各大細分板塊中,生物板塊仍處于營收與增速較快增長的階段,增速也較為可觀。生物板塊主要由血制品和疫苗構成。三季報顯示,32家生物制藥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增長40%,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長24%。疫苗板塊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保持高速增長,血制品板塊的增速較為穩定。
疫苗子板塊仍保持年初以來最高增速,智飛生物、沃森生物、天壇生物、安科生物等公司的業績均維持強勁增長態勢。
我國疫苗行業集中程度較低,年生產規模250億元左右。目前國內共有45家疫苗企業,實際生產的有38家,其中20家全年只生產1個品種。去年,長春長生疫苗事件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反映出深層次的行業問題。國家有關部委正著手提升疫苗行業集中度,主要措施為:提高市場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辦疫苗企業;加強疫苗質量管理,逐步引導落后產品退出;支持協會制定行業發展指南,引導產業有序發展。力爭通過幾年努力,實現疫苗企業數量減半、前5家企業市場份額超過80%、產業規模平均年增長10%以上。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