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八成虐童案發生在流動家庭 加害人多為母親
家住東莞的3歲男孩壯壯,因為把飯菜倒進垃圾桶后謊稱已經把飯吃完,被媽媽抄起衣架狂毆,一側破裂。8歲留守女童欣欣來深圳與父母團聚不到一年,冷血生母又焚尸……
昨日,廣東省婦聯權益部舉行預防兒童研討會。根據對近5年公開報道并發生在廣東的家庭領域兒童惡性案件的分析和統計,發現這些案件一共有18,其中有14發生在流動兒童家庭,比例接近80%。深圳市婦聯和南海婦聯也均反映,其所在地區的兒童案也有八成以上發生在外來務工人員家庭。
昨日,在廣東省婦聯權益部舉行的預防兒童研討會上,據廣東省女子強制隔離所教育科科長林少輝介紹,她們曾在女子所對500名人員進行過家庭背景的抽樣調查,其中17.5%的人曾長期遭受父母打罵,近20%的人童年時期長期不在父母身邊,有相當一部分曾受到過性。
省婦聯權益部部長楊世強認為,虐童事件之所以高發于流動人口家庭,與家長總體素質普遍不高,從事的職業層次都較低(打工或做小生意),生活、居住條件艱苦,家庭生活、經濟壓力較大有關,導致孩子容易成為“泄壓口”。
此外,不少兒童原是留守兒童,他們自小跟著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長大,直到入學或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時才來到父母身邊。案發時,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通常較短,父母通常缺少子女的有效經驗,簡單地把打孩子作為管理手段。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案件還反映出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楊世強指出,在18個兒童中,高達72%是女童,女童不被關注、關心、愛護的情況比較明顯。比如深圳女孩欣欣的母親阿英只寵愛自己的兒子,經常打罵欣欣,致其右手臂和大腿骨都曾被打斷過,最后嗆死親女后還焚尸。
在采訪中,數所外來工子弟學校的負責人都表示,外來工子弟家庭教育的諸多難題亟待關注。“從家鄉出來打工,很快和異性同居,十歲就已經當上爸媽了。”白云區啟明小學負責人鐘艷歡表示,很多流動兒童家庭的父母由于早早離家,缺乏與長輩溝通的機會和技巧,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后,也不知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鐘艷歡特別提出,外來工家庭有一個值得研究又必須破解的問題男主外,女主內,看起來是很傳統的模式,但是媽媽在家,負擔家務之余,所有時間都泡在麻將桌上,連老師上門家訪都不耐煩。“這種家庭,尤其是媽媽,育兒方式單一、,往往把孩子理解為打罵和,以致虐童事件發生的幾率相應增大。在省婦聯列舉的虐童案件中,記者發現虐童的加害人中,有三分之二的者是母親或其他女性(繼母或父親的女友等)。
楊世強認為,在這些個案中,直接導致兒童死亡的,大多數是因為意外,并非出自加害人的故意。之所以發生虐童惡性事件,與這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有密切關系。
由于戶籍不在生活的城市,發生在流動兒童家庭里的虐童事件很難發現,南海婦聯的工作人員反映,這是預防虐童事件發生的難點所在。同樣,因為沒有戶籍登記,街道、居委和婦聯等機構或群團組織即使想向流動兒童提供有效的社會干預也常常受阻。
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們認為,的孩子年齡都很幼小,基本不懂得向投訴、求助。這個時候,的主動、有效界入、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恰恰是這方面的力量,在虐童的多個事件中,顯得十分薄弱。“當家暴日復一日的發生時,鄰居們都不知道怎么辦,通常大家還只認為這是家務事,看看熱鬧,或者提醒一下對方就完事了。偶爾會有人報警或向報料,雖然、婦聯和社區居委可能會介入,者,但效果甚微,依然還會打孩子,最終導致悲劇發生。”省婦聯權益部部長楊世強說。
本報訊 (記者林霞虹 實習生張濟科通訊員增檢宣、黎鳴)日前,記者采訪獲悉,近年來未成年人遭和猥褻的案件呈逐年增多趨勢。以增城市檢察院為例,該院今年1至5月辦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含案和猥褻兒童案)就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辦案機關發現,這些案件中,被害人低齡化趨勢加劇,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很容易成為作案目標,而對她們下手的有小區保安、清潔工,甚至還有女童的親生父親。
與城里的孩子相比,流動兒童更易受到性侵。荔灣區法院在2010年至2012年間審理的4件猥褻兒童案就有三案件的被害兒童都是流動兒童。增城市檢察院在2010年至今辦理的36案件中,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為侵害對象的就有6件。
- 標簽:親生母親打罵教育虐童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