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的一屆白玉蘭獎,評委怎么評?
盡管無法提前“劇透”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獎結果,但評委們的審慎與驚喜可見一斑。
8月5日,電視節評委見面會在滬舉行,電視劇類別評委會主席、導演、編劇鄭曉龍,演員何冰,編劇、制片人李瀟,導演沈嚴,演員殷桃等出席。
“這是‘神仙打架’的一屆。非常優秀的作品、演員、各部門的創作者角逐獎項,對評委來說是非常艱難的選擇。”殷桃說。
電視劇平均水平提高了
來上海之前,導演鄭曉龍幾乎把參與評獎的幾百部電視劇看了一遍。“每集全部看完做不到,但有的看了段落,有的看了重點集數;總體來看,中國電視劇近些年各有千秋,平均水平都在提高。”
本屆電視節首次將“重點視頻網站首播電視劇”納入白玉蘭獎評選,在最重磅的“最佳中國電視劇”單元,就有《鬢邊不是海棠紅》《長安十二時辰》《破冰行動》《慶余年》4部網劇入圍。這也讓網劇成為當日評委見面會的主要話題。“網上播出的電視劇進入評獎環節,判的內容變得很多,題材也更豐富,整體水平都在提高,包括制作水平、題材樣式等。”鄭曉龍說,這讓本屆白玉蘭獎的評選變得更加困難,“對評委來說是個考驗”。
新近發布的《中國網絡視頻精品研究報告》顯示,以網絡劇為例,2019年全網連續劇累計有效播放達5082億,同比增長4%;僅今年一季度,網絡劇有效播放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長58%;足以說明網絡首播劇的影響力媲美電視首播劇。
在評委沈嚴看來,把網劇納入評選,是技術進步的大勢所趨。“也許未來有一天,不叫電視劇或網絡劇,只叫連續劇或長劇集。有朝一日無論在哪個平臺上播出的連續劇,都可以進入討論、評獎的范圍,我覺得會更好。”
帶著現實主義態度去創作
不過,鄭曉龍也提到,目前大部分網劇,仍然只是強調播出平臺的差異,本質上還是“電視劇”。“沒有因為技術原因而帶來生產方式上的改變,甚至包括觀看方式上的改變。雖然電視臺一天兩集,網劇可以連續看,但沒有改變電視劇的生產樣式。”
鄭曉龍告訴記者,他期待“超級網劇”的出現。即不再僅限于網劇的體量和播放量,還包含了網劇背后的制作模式、播放模式、營銷模式等多種創新的評判維度。“超級網劇就是那種更大的制作,而且播出時間、方式和現在的電視劇不一樣。比如互動性的網劇,或者根據觀眾的需要迅速制作的網劇,能多線頭、多角度地反映故事,和觀眾直接互動。”他舉例,比如懸疑題材,角色一出門,觀眾可以選擇向左拐或向右拐,每個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劇情結果。而這一類劇集,顯然明顯有別于以往在電視上播出的劇集。“這是真正的網劇,是因網絡技術而帶來的新劇種。”
鄭曉龍說,就對電視劇的評判準則而論,他特別在意細節的真實感,因為沒有細節,就無從談論一部劇的“完成度”。“如果細節不真實,情節的虛構是不會讓觀眾接受的。”他表示,自己身為導演時的創作,與身為評委時的選片、評獎,如果說有重疊的部分,一定落在對細節的重視上。拍攝《急診科醫生》時,所有的“手替”,所有的打針、抽血、開刀,都由真實的醫生、護士完成,這是電視劇之所以打動人的根本。
“用現實主義態度拍的故事,永遠有生命力。哪怕古裝劇,也要帶著現實主義的態度去拍,而不是瞎編亂造。”鄭曉龍說,他的創作面向的群體就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有意思的,價值觀也是有意思的,所以電視劇要考慮他們的認知。”(張熠)
- 標簽:重生之官道下載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