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將科技扶貧作為調研重點 為脫貧攻堅插上科技翅膀
本報記者 張明海
作為省級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在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助推脫貧攻堅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省農科院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遴選出“關于進一步推進四川農業科技扶貧工作的建議”“關于加強我院學科建設的調研報告”“四川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建議”“加強院地務實合作,精準支撐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等8個調研主題,由院領導分別帶隊,奔赴全省各地開展調研。
【在現場】
科技扶貧是重要選題
省農科院擁有作物所、土肥所、植保所等15個研究所(中心),有高級職稱科研人員近400人。基于此,在主題調研中,農科院確定的重要選題之一,就是科技扶貧。
今年6月下旬,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教授呂火明率領院專家到涼山州木里縣簸箕籮村、鋤頭灣村、列瓦村,以及樂山市馬邊縣高山茶葉標準化種植基地了解當地農業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運用。為什么重點選擇這兩個地方?呂火明說:“這里不僅是民族地區,同時也是偏遠的深度貧困地區,具有代表性,調研發現的問題也相對更為突出,具有典型性。”
一調研,就發現了很多問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貧困地區農民的科技需求實際上非常高,但存在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推廣嚴重不足等問題。比如木里縣的種植大戶西紅柿病蟲害防治不到位,種植羊肚菌的農戶避雨栽培技術也不過關,而在馬邊縣的高山茶場,因為病蟲害的困擾和技術的缺乏,茶葉品質提升和新品種研發受到很大困擾。”
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牟錦毅率調研組深入到院屬15個研究所(中心)開展了學科建設摸底調查,通過實地調研、函件調研、專家論證,與領導班子、研究中心負責人、管理部門負責人、知名專家、青年科技人員座談交流,一起探討如何提升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崇州、廣漢、綿竹等地,省農科院專家與農技推廣人員、水稻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機服務公司負責人一起在田間地頭交流,探討水稻生產的品種需求、主要技術、發展模式、稻谷產銷、生產效益。在眉山市東坡區,阿壩州理縣木卡鄉,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攀枝花鹽邊縣桐子林鎮,省農科院專家認真聽、仔細看、細致問、查實情、深入議、具體做、解難題。
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種糧補貼政策有待完善、農業科技人才嚴重不足、院地合作水平還不夠高……一個個現實問題,在調研中被明確出來。
“要主動引導川米消費,積極宣傳推介川米,集中資金打造四川優質稻米公共品牌,徹底改變四川生產不出、加工不出優質米的市場現狀。”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任光俊表示,我省是水稻大省,要加強川米品牌建設,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
【聽心聲】
到田間地頭去發現問題
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教授呂火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我們農業科研人員來說,就是要深入基層,走到農戶家里,走到田間地頭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次調研是針對科技扶貧這個話題,對貧困地區科技現狀、問題、解決方案等進行全方位的摸底和排查,與日常專題調研相比,相對而言更寬一些、更實一些、更接地氣一些。
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任光俊:水稻是四川人的主要口糧。全省9100萬人口,解決口糧基本自給、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各級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務,也是我們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根本任務之一。
【看報告】
提高科技成果應用率
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產業應用的品種、技術還比較落后,科技成果真正轉化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的應用率還不夠高,結合前期對大竹、蒼溪、雷波、峨邊、甘洛、木里、爐霍等20個縣(市)科技扶貧工作調研發現,貧困地區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布局不足,難以支撐產業發展,普格縣大面積養殖蠶的品種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品種。
——《關于進一步推進四川農業科技扶貧工作的建議》
大力促進水稻生產的機械化,要把農民從繁重的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注重農機農藝融合;擴大收割、烘干和儲藏的機械化作業比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稻效益。
——《四川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