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館“巧手奪天工”展落幕 54天吸引近42萬觀眾
11月20日,成都博物館“巧手奪天工——傳統工藝的現代新生”展覽落幕。這次展覽通過近百件精美手工藝品梳理了傳統工藝的形成脈絡,探討了它們在連接過去和未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活力,推動傳統工藝進入現代生活。在54天展期內,吸引近42萬觀眾參觀,實現網絡上萬的討論量。展覽用搶眼的數據,完成了一次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此次展覽,呈現了展陳的新角度和表現的最新科技手段。
如何做一場年輕人喜歡看的傳統工藝展覽?“巧手奪天工”展覽既有傳承人的匠心力作,也有推陳出新的現代設計作品,展現出當下傳統工藝發展的繁榮圖景。“少即是多”的展陳設計理念,打破大眾的審美疲勞,將觀眾的注意力拉回到展品本身;全黑的展覽色調,用舞臺劇般的戲劇化形式將展品與空間融合,烘托出靜逸的觀展環境;展品選擇上,幾乎每一項傳統工藝展品都有相應的現代設計作品與之呼應,讓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
如何“活化”傳統工藝?展覽主動破圈,讓瀘州分水油紙傘與元禾大千的多媒體裝置《瀟湘夜雨》共同構成了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對話。多媒體裝置將油紙傘的特性與精準投影結合,形成一個全新的、甚至顛覆觀眾對傳統油紙傘認識的視覺感受,從而進行藝術化表達。裝置旁的分水油紙傘則在光影變化間,展現著手工技藝的極致美感與古色韻味。二者的互動,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傳統工藝之美的沉浸式體驗,而此處場景也成為觀眾最喜歡的“打卡點”之一。
此外,展覽也注重挖掘傳承人背后的故事。不管是大山深處的羌繡傳承人,還是帶著傳承使命將民族風帶到國際時裝周的設計師,亦或是在明月村鉆研數年的柴燒守護者……每一項古老技藝的背后,都是一個個奮勇前行的故事。展覽也不只是“形式”的外衣,它讓傳承人的作品與現代生活相連接,不斷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的方式傳達著作品背后的故事。
本次展覽中,成都漆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西平帶來了五件絕美作品,其中耗時5年打造的“雕漆隱花云氣紋漆鈁”,完美展現出成都漆藝最典型的“雕漆隱花”技藝,讓觀眾欣賞到流芳千年的大漆之美。她和女兒共同守護制漆手藝的故事也感染了很多觀眾。宋西平說:“做漆器是一件修身養性的事,也是一件艱苦的事。但我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到傳承成都漆藝的行業中來。”(記者 吳曉鈴)
原標題:“巧手奪天工”展落幕 54天吸引近42萬觀眾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