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動力療法可改善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狀
據介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為三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之一,間歇性跛行是其典型臨床表現,嚴重損害行走能力的同時,還可導致截肢甚至死亡。如何應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所致的間歇性跛行,目前的用藥治療、運動康復措施和介入手段均有其局限之處。
與此同時,在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間歇性跛行癥狀中,炎癥被視為繼肢體血液灌注不足之后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減輕系統性或病變局部炎癥水平,對延緩甚至逆轉下肢動脈硬化至關重要。而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最主要的炎癥細胞,巨噬細胞可通過介導炎癥反應調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或消退。專家據此推測,以斑塊內巨噬細胞為靶點的抗炎療法,可能為跛行的治療展現光明的前景。
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田野教授和他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自主研發了“巨噬細胞靶向聲動力療法”,即將聲敏劑和低頻低強度超聲波有機結合,前者能被斑塊內巨噬細胞特異性吞噬,后者可激活聲敏劑產生活性氧并可調控活性氧產量,進而調節巨噬細胞凋亡、自噬或抗氧化能力等,從而發揮抑制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的作用,具有靶向、特異、可調控、體外、無創且安全等優勢和特點。
課題組前期在大量動物和細胞試驗的基礎上,開展了聲動力療法抗擊動脈粥樣硬化的首個前瞻性、Ⅱ期、單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其研究方案在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中注冊。
田野主任介紹,在上述成果基礎上,他們團隊還將繼續開展聲動力療法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和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試驗;通過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并采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高分辨磁共振、超聲造影等影像學檢查及相關功能學檢查,進一步驗證聲動力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記者李麗云 通訊員衣曉峰 徐旭)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